网上有关“林璎传:游走于建筑与艺术之间(关于林璎传:游走于建筑与艺术之间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林璎传:游走于建筑与艺术之间(关于林璎传:游走于建筑与艺术之间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生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林徽因挽联
提到林璎这个名字或许很多人会感到茫然,但如果提到她的姑妈大部分人绝对都认识,她的姑妈就是民国著名才女林徽因。
林徽因的才华不仅仅在文学上,更在建筑上,当初西南联大的校舍就是她跟梁思成共同设计的,后来清华的教师宿舍也是出自林徽因之手,甚至连国徽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都有她的参与,哦对,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主体建筑也是林徽因设计的。在建筑设计之外,保护古建筑更是林徽因奋斗了一生的目标。
而林璎在建筑方面的才能,一点都不比姑妈林徽因少,并且她之所以走上建筑这条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了林徽因的影响。
林徽因当初之所以认识徐志摩,契机在于16岁那年跟着父亲林长民去欧洲留学。林长民曾任内阁司法总长,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思想在当时属于比较进步的那一批人。这林长民正是林璎的祖父。
林长民的原配叶氏去世后,娶了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为续弦,但林长民并不喜欢何雪媛,顺带着连年幼的林徽因也颇受冷落,他真正喜欢的是妾室程桂林,程桂林给林长民生了4个儿子,其中大儿子林桓正是林璎的父亲。
林桓早早就因为战乱去了美国,因此1959年林璎出生时是在美国的俄亥俄州。受林徽因影响,林璎很小就展示出了在设计方面的天赋与倾向,并且成绩一直很好,大学读的是世界名校耶鲁大学。
我们大学的时候在干什么?学专业知识?背英语单词冲刺四六级?找各种实习单位?林璎的大学已经开始单独做设计了,她在大学还没毕业的时候就设计了越战纪念碑,那年她才21岁,却已经凭借作品震惊了世界;而她1986年从耶鲁读完研究生毕业后,仅仅一年就获得了耶鲁大学的美术博士学位。
林璎的设计并不以房屋设计为主,而是倾向于各种能够反映一定内涵的艺术作品,她乐意用设计作品来纪念一些具有反抗精神的事件,或者蕴含一些时间、空间的概念,比如说在拉巴马州马丁.路德.金民权运动发祥地蒙哥曼里设计了民权纪念碑,再比如说耶鲁大学的"妇女桌",纽约火车站的《陨蚀的时间》等。
林璎不仅是建筑设计师,同时还是艺术家以及著名的环保人士,2010年的时候,林璎获得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自授予的美国国家艺术勋章,这是美国政府给予艺术家和艺术赞助人的最高荣誉奖项,她也是这次获奖中唯一的华裔。
6年后的2016年,林璎再次得到奥巴马亲自颁奖的荣誉,这次她获得的是美国最高荣誉的文职勋章美国总统自由勋章,而与她一同获奖的还有比尔盖茨夫妇这样重量级的人物,由此可见此奖的重要性,而林璎同样是这次21名获奖者当中唯一的华裔。
在林璎当选耶鲁大学校董的时候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的父母亲移民来到这个国家时一无所有,但作为教育家,他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我知道,如果我的父亲在世,他一定会同我的母亲一样为我而骄傲。
林璎因是林徽因的侄女而走上建筑设计这条路,但如今的她已经走出了自己的风格跟风采,她曾被评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与"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除开林徽因侄女的名头之外,她自己的名字更值得人们去记住。
林璎独白:一开始我就问自己,到底建“越战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尤其是一座20世纪的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当宝贵的生命首先成为了战争的代价时,这些“人”无疑是第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因而这项设计的主体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只有当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种死亡的现实之后,才可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就在你读到并触摸每个名字的瞬间,这种痛苦会立刻渗透出来。而我的确希望人们会为之哭泣,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假如你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就永远无法从中解脱出来。所以一座纪念碑应该是“真实”的写照。首先要接受和承认痛苦已经存在,然后才有机会去愈合那些伤口。林璎独白:1980年秋,那年我和其它五名学生正打算做一个有关墓地建筑的作业,主要强调如何通过建筑形态来处理“死亡”这个主题。整个学期我们做了许多相关的设计,有一个同学,我忘了是谁,偶然发现了征集越战纪念碑设计方案的海报,于是我们想,何不把它作为毕业设计呢?我们来到将要修建纪念碑的地点华盛顿。当我站在那里时,开始本能地想象着自己用小刀将地面立体切开并翻起成两翼,一边指向林肯纪念碑,另一边指向华盛顿,上面还按顺序刻着阵亡者的名字。这时有一位同学收到了纪念碑的设计手册,其中明确规定纪念碑上必须刻有全部57000多名阵亡者的名字。于是我说:“太妙了!”将名字逐一镌刻在黑色反光的地表上。正是这样的一座纪念碑!
考验和战斗
林璎独白:当我被选中时,我很清楚自己将要面临的是一次考验,一场让我用了几年时间才认识到其艰难程度的战斗。那是一段充满了压力的日子,没有人教你如何度过那段时光。
林璎独白:有差不多几个月的时间我才突然明白过来,原来有不少的人都在反对。不仅因为这位越战纪念碑的创作者不是退伍军人,还因为她是一个亚裔。我曾问过一同工作的退伍军人有关那些批评信的情况,的确有人责问过他们,说怎么能让一个亚洲人设计纪念碑。
林璎独白:在纪念碑破土动工之前我离开了华盛顿。我必须这样做。因为我相信当你越近距离地看着某件事物的成长时就越难察觉到它的变化。再一次来到那里,碑身已被竖立起来,而且整个地方和我脑海中的想象相似得惊人。我简直有点害怕。那是种奇怪的感觉,当一个之前还完全属于你自己的想法被付诸实现并且公开出来时,它就再不是你思想中的一部分,再不是你私有的了。
林璎独白:你得和成见、旧传统、旧观念作斗争。这在某种程度上不断的促进着我。在你试图突破思想的樊篱时,必然会引起许多人的反对,而这也许就是代价。
童年和血脉的影响
林璎独白:我父母从事的都是艺术;父亲是陶艺家,母亲是诗人,两人都选择了艺术教育事业。我非常感谢我的父母,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我的哥哥现在是一位诗人,而我则介于建筑和艺术之间。
林璎独白:我的童年是在一片林子的环抱中渡过的。那是我真正怀念的一种隐谧与美景。我们家的后院是一大片山林,或者说是由几片林子组成的一大片山林。那些地面在每个山脊之间起起伏伏,是孩子们的天堂,其中有一个山脊,我们叫它“巫师的后山”。
对我影响最大的,我想,莫过于家庭所带给我的一个安定和清怡的环境。似乎总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力量推动着你去做一些事……从来都没有这种概念,觉得人应该为了金钱才去努力奋斗。我们虽然从小就被鼓励要取得好的成绩,但并非出于任何利益的目的。你之所以做某件事是因为它对你来说很重要,即使它无法使你变得富有。因此我们从小就受到这样一种注重创造力的思想的感染。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作为子女,你会在不经意间继承着父母的言传身教。
从学生时代起,我对东方建筑的兴致就远胜于对欧洲建筑,比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法国的对称式花园或那些经典的建筑语言的好奇。我曾经非常惊讶于自己与中国建筑之间的微妙联系。直到父亲去世以后我才开始意识到他对我事业的影响之巨大。他对美的敏感充满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从我们使用的家具到喝水吃饭用的陶罐;从我们修建房子的地点——离群索居的树林深处,虽然身在城市,却又与之隔离,总是离不开自然的环抱——直至他使用的那些和土地一样颜色的粗陶彩釉。
当我凝视着逝去的父亲时,我发现一件事,是他那双手。他有一双精巧而美丽的手,而他给了我一双同样的手。
没有想到我在耶鲁大学的教授会觉得用橡皮泥做一个建筑并把它漆成闪亮的黑色是一种古怪的行为。又或者越战纪念碑的最初形态正是来自饭桌上的土豆泥……谁知道呢。我的许多作品都是从橡皮泥开始的,而橡皮泥正是一种用油来保持柔软的黏土。它就像土壤一样;一股塑造土地的激情似乎永远挥之不去,它就在我的心里,是我全部作品的生命。
关于“林璎传:游走于建筑与艺术之间(关于林璎传:游走于建筑与艺术之间的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eshimuye]投稿,不代表庄赫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eshimuye.cn/kep/202507-433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庄赫号的签约作者“heshimuye”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林璎传:游走于建筑与艺术之间(关于林璎传:游走于建筑与艺术之间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林璎传:游走于建筑与艺术之间(关于林璎传:游走于建筑与艺术之间的简介...
文章不错《林璎传:游走于建筑与艺术之间(关于林璎传:游走于建筑与艺术之间的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