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

网上有关“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南北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东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向东流过,凤山和雉山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被利用到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因此,专家推断,古人在建城时显然对地理位置经过精心勘察和规划。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余杭良渚,还有嘉兴南、上海东、苏州、常州、南京一带;再往外,还有扩张区,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苏北部,接近山东,曾经良渚人为了占领这里,还打了一仗;再往外,还有影响区,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带。当时“良渚”势力占据了半个中国,如果没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考古专家认为良渚古城其实就是“良渚古国”。良渚古城的发现,有人认为中国的朝代的断代应从此改写——由现在认为的最早朝代为夏、商、周,改成良渚。 良渚遗址

良渚位于杭州城北18公里处余杭区良渚镇。发现于1936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出土的石器有镰、镞、矛、穿孔斧、穿孔刀等,磨制精致,特别是石犁和耘田器的使用,说明当时已进入犁耕阶段。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遗址区内有一座面积290万平方米的古城,其年代不晚于良渚文化晚期。考古学家指出,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至今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当时“良渚”势力占据了半个中国,新发现的这座古城,相当于良渚时的首都。

有专家认为中国朝代的断代应从此改写:由现在认为的最早朝代为夏、商、周,改成良渚。

这座古城东西长约1500~1700米,南北长约1800~1900米,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城墙部分地段残高4米多,做法考究:底部先垫石块,宽度达40~60米(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朝洪武年间建造的西安古城墙,底宽18米,顶宽15米),上面堆筑纯净的黄土,夯实。

西城墙全长约1000米,宽约40~60米,南连凤山,北接东苕溪;接下来,南城墙、北

城墙和东城墙依次被发现,同样是底部铺垫石头、大量黄土夯筑;城墙环绕着中间的莫角山遗址。与西城墙相比,其他三面城墙相对更考究:铺垫的石头尖锐很多,明显是人工开凿;城墙外侧石头相对大点,越往里越小;堆筑的黄土层中,有时会掺加一层黑色的黏土层,增加了城墙防水能力。考古人员推测,这些痕迹说明古人最先造的是西城墙,等到建其他三面城墙,经验更丰富了。已经发现的良渚遗址,从其位置、布局和构造来看,专家认为当时有宫殿,生活着王和贵族,如今又找到了城墙,相当于良渚时的首都。

莫角山遗址

主词条:莫角山遗址

莫角山遗址是良渚文化遗址中最大的遗址,位于今杭州市西北25公里,该遗址的中心土墩平面呈东西向的长方形,东西长约670米,南北宽约450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土层厚达10.2米。大土台上还有三个小的土墩,呈三足鼎立之势:南为乌龟山,北为小莫角山,东为大莫角山,整个人工堆建的巨大土墩台基形同一座所谓的“土筑金字塔”。而在这个大土台上,现已发现有大片的夯筑基址和大型柱洞遗迹,是当年大型建筑的遗迹。而紧邻莫角山遗址西北的就是反山遗址墓葬群这一所谓的“良渚王陵”。

此外,在“莫角山遗址”之外的太湖周边地区,还分布着“青浦福泉山遗址”(残留之人工土墩东西长94米,南北宽84米,高7.5米)、“武进寺墩遗址”(残留之人工土墩高约20米,直径约100米,遗址总面积90万平方米)等诸多建有所谓“土墩金字塔”的大型聚落遗址,而这些以“土墩金字塔”为其特色的中心聚落或日“没有经典城墙的城市”则连同其附近的中小聚落一起构成了4 800一4 500年前整个东亚大陆上聚落密度和人口密度都最高的古文明区。在这个遗址群中,今人也同样发现了类似“大汶口陶尊文字”的所谓“良渚文字”,以及各种体现了复杂逻辑思维能力的繁缛神秘之抽象图案。对于这么一个远在西元前3千纪前期就已经拥有了原始文字、原始城市和超高密度人口的古聚落群而言,其当初的“主人”究竟是谁,这究竟是一支脱离于中国历史之外的“史前文明”,还是一支真正属于中国历史之有机组成部分的“中国文明”?显然,鉴于前例已经证明,“地名干支密码”对“前龙山时代”的“九黎”地区同样适用,我们是不难就此直接找到答案的。事实上,无论是从今天仍被印在地图上的震泽、漕湖等该地区附近的现代地名来看,还是从各种古地理文献记载的具匾泽、踌陂、苞山、御儿、楱李城、句章等该地区附近的古地名来看,这个著名的良渚文化“古国”之主人无疑应该就是一个以中国“十二地支星神”之第一位“陬(子)”为其守护神的古老九黎语部族。

反山遗址

良渚文化时期的“王陵”——反山遗址。反山遗址位于良渚遗址的偏西部的中心地区,其东南就是著名的莫角山超巨型中心基址,其余都是低洼的农田。反山的海拔高度约10米,东西长90米,南北宽30米,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高出地表约4米。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深挖洞”的高潮中,当地村民曾在反山南部挖了两个小型防空洞,其中偏西的一个出土了不少石器、玉器等,另一防空洞距反山最重要的大墓——反山12号墓南端仅50厘米。1985年,原长命乡(现属瓶窑镇)一企业的厂址选中了反山,厂区北围墙建在反山顶部北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得知这一信息后,于1986年5月8日正式进驻考古工地,次日便开始了考古发掘。

塘山遗址

良渚文化时期的“西险大塘”——塘山遗址。塘山遗址位于良渚遗址的西北侧,是一条东西向的土垣,全长约6.5公里,宽度约在5卜70米,高约3-5米不等。从1996年底到2002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塘山卢村段和猫耳弄段进行了多次试掘。1996年底首先在卢村段进行了试掘,在30平方米的探沟内发现了玉器残件和石质加工工具。1997年4-6月,义在卢村和猫耳弄段进行试掘。卢村段揭露面积100平方米,探明良渚文化堆积被战国层叠压,在良渚文化层堆积内出土了100多件石质制玉工具、玉料和玉器半成品,清理良渚文化显贵者墓葬2座。

马桥文化起源是什么?

浙江余杭良渚文化遗址群距今5300-4300年。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所在。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良渚文化的年代为距今5300-4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此次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扩展资料

1、文物遗存

良渚古城遗址的出土器物包括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骨角器等,总量达1万余件。器型包括玉琮、玉钺、玉璧、三叉形器、冠状饰、锥形器、玉璜、半圆形饰、柱形器、玉镯、玉织具、玉纺轮等,以及圆雕的鸟、龟、鱼、蝉等动物形玉器?。

2、良渚文化的分布

主要在太湖流域,浙北、苏南、上海等地,而余杭瓶窑、良渚一带的遗址群是特别高级的片区,算得上是首都级别的,遗址分布也特别密集,至今已经发现了135个遗址点。

百度百科-良渚古城遗址

马桥古文化发现于我国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东俞塘村,但特指的是位于马桥文化遗址中层的新石器末期文化,为太湖地区的一个典型遗存。

马桥遗址的发现,为论断上海的历史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推断上海的成陆提供了珍贵史实,在我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年代上来讲,马桥文化紧接着良渚文化,但文化面貌上截然不同。马桥文化继承了少量良渚文化的文化因素,但是典型的良渚文化因素在马桥文化中不占主导地位。

马桥遗址坐落在一道被称为“竹冈”的贝沙堤之上,呈南北长、东西窄的宽带形状,是最大的含马桥文化内涵的遗址。马桥古文化遗址含3层不同时代的文化遗存:

上层为春秋战国时代印陶文化遗存;中层为大量商代石、骨、陶器,为太湖地区早期印陶文化的典型遗存,即马桥文化;下层发现新石器时代建筑遗迹和墓葬,为距今4000年的良渚文化遗迹。其中以中层的马桥文化遗存最为丰富。

马桥文化遗址发现了各时期的陶瓷器、石器、骨角器、青铜器等,而且还有鹿角等大量的动物遗骸。

马桥文化遗址的发现,不仅能使人们比较全面地认识马桥文化,推动环太湖地区古代文化研究的深入,而且还有利于夏商时期中原与周边地区文化比较研究,对探讨长江流域文明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遗存下面还有一条贝壳沙带,说明遗迹所在地是古代海岸。这对于研究上海地区古海岸位置和成陆年代具有重要意义。

马桥文化时代地处西周印纹陶遗存之下,而叠压于良渚文化层之上,其时代应早于西周而晚于良渚文化,距今为3000余年。

马桥文化可能是起源于良渚文化而接受了南方印纹陶和中原地区文化影响的文化遗存。生活用具中炊器多为鼎,泥质黑衣灰陶,质软而细腻,陶衣容易脱落,制法多用轮制;生产工具如有段石锛、三角形石犁、石镰和石耘田器等,都与良渚文化的特征基本相同。

石器中,除了柳叶形或菱形带铤或带翼的石镞外,还出现大量的扁平三角形石镞。

马桥文化遗址的遗物中的陶器如觚、觯、尊、豆、簋、瓦足盘以及拍印的云雷纹等特点,与中原地区河南偃师二里头、郑州二里岗的夏商文化有紧密的联系,其年代应相当于夏商时代。

马桥文化陶器有三大陶系。夹砂绳纹或篮纹红陶约占1/4,器形主要是鼎足,有凹弧形、圆锥形和舌形3种。其次为甗和釜,甗是连成一体的甑和鼎的组合,炊器中鬲一件未见。

呈各种陶色的印纹陶约占40%,纹饰有脉纹、篮纹、席纹、方格纹、回字纹、云雷纹等,器内壁都留有填印窝;底部都是圆底内凹,有折沿弧腹的罐和盆、带圆把的杯和鸭形壶等器形。

在这些器物的唇沿上,有的注有一个或数个相同的刻画符号。灰陶、黑衣陶和黄衣灰陶,约占33%。都是平底或圈足器,器唇以素面为主,有的在肩腹部压印一条带形的云雷纹或鱼鸟纹。

上列各陶系陶器的制法,前两种为泥条盘筑法加轮修,后一种为轮制。

马桥文化有一个奇特的返祖现象,那就是在马桥文化遗址中,没有发现在其他地区良渚文化晚期出现的许多耗工费时的稀世珍品,包括玉器,带细刻图案的陶器、象牙器,而遗存的只是些粗陋的陶器杂件。

同时,作为马桥文化原始文字的形器结构和表意方式,比上距千年的良渚文字更为简单。

这种现象,除社会发展因素外,很大程度是受生态环境的影响。新石器晚期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致使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海侵。沿海先民不得不离开故土,远走他地。这一地区众多聚落荒废,人大批死亡,造成马桥文化突然衰落,与良渚文化风格传统渊源相中断。

研究成果表明,马桥文化来源于浙西南山地的原始文化,同时它还包含了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因素。对照中原地区的王朝序列,马桥文化的年代大致与中原的夏和商相当。

1959年,马桥文化遗址开始发掘,面积10000余平方米。发现大量古代石器、陶器和鹿角等。经过1960年和1966年两次发掘,得到了较全面的考察。1993年至1997年再次发掘,又获得了丰富的资料,成为迄今已知最大的含马桥文化内涵的遗址。

马桥发掘报告系统、完整地整理、发表了这批资料,其中包括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存、夏商时期马桥文化遗存和春秋战国至宋元时期遗存,以马桥文化遗存最为丰富。

2004年底至2005年春,为配合省道改线工程,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平湖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工程涉及的图泽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图泽遗址的发掘,除了发现了崧泽文化的堆积和良渚文化的墓地之外,重要的是发现并确认了马桥文化的堆积。图泽遗址马桥文化遗存的发现,是马桥文化考古发掘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平湖地区史前历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关于“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eshimuye]投稿,不代表庄赫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eshimuye.cn/kep/202507-9219.html

(8)
heshimuye的头像heshimuye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heshimuye的头像
    heshimuye 2025年07月26日

    我是庄赫号的签约作者“heshimuye”

  • heshimuye
    heshimuye 2025年07月26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良渚古城的南...

  • heshimuye
    用户072609 2025年07月26日

    文章不错《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