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荆楚吟·南岳之旅·衡山·佛道香火

网上有关“煌煌荆楚吟·南岳之旅·衡山·佛道香火”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煌煌荆楚吟·南岳之旅·衡山·佛道香火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煌煌荆楚吟·南岳之旅·衡山·佛道香火

南岳衡山,寺庙庵观星罗棋布,六朝以来即是著名的宗教圣地。佛道共处,相争而又相安。

道家羽流捷足登

据载,远在西汉,道家即在南岳开始活动。武帝曾封南岳金母殿道士王谷神为“太微先生”,皮元曜为“太素先生”。直到南北朝以前,基本上是道家的天下。羽客们声称南岳是上列注生之宿,下符长育之功的神灵境界,为导云雨、养万物、惠群生的洞天福地,是道家朱陵太虚之天。只要学道居此,即可度世飞升。他们尊奉岳神为南岳真君,乃古代之太虚真人赤松子,说其祖师爷李耳(即老子,太上老君),即得道于赤松子。并进献给这位南方之神以九丹日精之冠、朱光之袍,及夜光天真之印。一些史志也载,南岳白日飞升者屡有所见,仅在朱陵洞天——紫盖峰水帘洞处飞升者就有晋代陈兴明、施存、尹道全、陈惠庆,南朝徐灵期、张昙要、张如珍、王灵舆、邓郁之等九位道仙。于是,四处道徒争先恐后前来炼丹修行,追求长生不老之术,极盛时全山有道观四十余处。其中,最早的大概是徐灵期和邓玄寂于287年在华严峰下创建的衡岳观,其后有招仙观、九仙观、洞门观、北帝院、西灵观、玉清观、普贤观等著名宫观。由于岁月久远,这些建筑多已颓圮。现保存较为完好的尚有集贤峰下的黄庭观等。

黄庭观祭祀供奉的是南岳地区家喻户晓的“南岳夫人”。传说中的南岳夫人,姓魏名华存,又名魏元君,字贤安,山东任城(今济宁市)人,晋司徒魏舒之女。少时饱读经书,仰慕仙术,曾蓄志终身不嫁。后迫于父母之命,24岁时嫁于南阳刘幼彦为妻,生有二男二女。刘幼彦曾为修武县令,魏华存随夫到任所后,仍矢志念经修道,常百日闭门不出。一个月夜,太极真人安度明、东华青童君、碧海景林真人、清虚真人王子登四仙降临她的卧室,赠予太上宝文三十一卷及《上清黄庭内景经》。当时世道纷乱,她终于看破红尘,带着侍女麻姑到南岳修道。她因念大禹得金简玉书之事,先登金简峰一大石上仰天祈祷,此处后世称“仰天台”。她又到集贤峰,发现峰下有个小峰,小峰西南边有块一丈见方的岩石稳稳地搁置在另一块石头上,颇像一张独脚的八仙桌,决意将其作礼斗坛,来日从此处飞升。于是请人于石旁建造道观“紫虚阁”。从此,她在此隐居静修,每日除三次在大石上祈天礼斗外,均披阅四仙所赠宝卷。凡此十六载,年事愈高而脸色愈红润。东晋咸和九年(334)八十三岁寿旦之夜,当她登坛礼天时,一班仙人驾鹤来临,口称前来迎接仙姑。她于是托剑化形而去。后协同西王母管理天台山、缑山、王屋山、大霍山及南岳众仙事务。宋景祐年间,赐名“紫虚元君”,元祐年间进封“高元宸照紫虚元道元君”,为茅山嗣上清经箓第一代太师,领上真司命、南岳夫人。茅山嗣上清第二代玄师为杨羲,曾得夫人亲授,下传第三代真师许穆。嗣后代代相传,延续至今。为祭祀魏夫人,隋大业十四年(618)始建观,称魏阁(亦有说唐始建),内供魏夫人塑像。唐大历三年(768)大书法家颜真卿重修,并亲题碑碣,详述魏夫人得道之事。此时,因唐朝皇帝自称是老子后裔,故对道教大加尊崇,魏夫人声名更著。李白即有“寻仙向南岳,应见魏夫人”的诗句。宋仁宗赐名“紫虚元君之阁”。政和五年(1115)宋徽宗再赐名黄庭观。黄庭二字取自四仙所授《上清黄庭内景经》。《黄庭经》为道家经典,一般认为有《上清黄庭内景经》、《上清黄庭外景经》两种,而所传《上清黄庭中景经》疑为后人所作。据宋张君房《道藏》云,黄庭二字含义为:“黄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指脑中、心中、脾中。”因此,《黄庭经》是道家必读的修炼专书。

黄庭观现址为清乾隆年间移建,位于集贤峰下白龙潭左边,距南岳庙二里许。观门有对联“欲往西池谒王母;且来南岳拜夫人”,横额“山不在高”。入门左侧有“憩足仙关”石。正殿门楣镌有“黄庭观“三字。正殿、过殿、左厢房等均为清代砖木结构。观门外有魏夫人“礼斗坛”(即飞仙石、飞升石),上有魏夫人飞仙的足迹。这块石头非常奇怪,一个人无心用指头轻轻一点:它便微微动一下,但若很多人一齐用力推,它倒反而纹丝不动。据说南宋时有十多个僧人为损道家仙气,曾合力掀推此石,结果使尽吃奶的力气也没推动,反被巨大的回推力吓得逃之夭夭。人们说,那是魏夫人遣使五百力士将它稳住了。

相传历代在此观得道者不少,如衡山农民率子廉,做道士后曾住观内,后羽化仙游;苍梧女道士王妙想在观内白日飞升。南宋时前来修炼的长沙女道士缑姑,更有一段“青鸟渡仙”的传说。缑姑来黄庭观不久,魏夫人派青鸟传话,告知她本是西王母后代,使其更坚定修仙信念。后又让青鸟送来逢凶化吉的**羽毛,使缑姑几次逃脱猛虎的袭击和恶僧的伤害。最后又引缑姑登飞仙石,乘白鹤羽化而迁居九嶷山。

慧思奕棋赢地盘

自南北朝开始,随着衡岳十八高僧的相继出现,道教在南岳的一统地位被打破,佛教香火日益旺盛。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陈废帝光大元年(567)南来的慧思。

据《续高僧传》、《佛祖统纪》载,慧思俗姓李,武津(今河南上蔡东)人。孩童时,他作过两个梦:一是梵僧劝他学佛悟道;二是普贤菩萨骑着白象来到他身边,摸了一下他的头顶。不久,他头顶即长出一个头髻状的肉坨坨,作为“佛印”终生留在他的头上。这些梦和佛印,把他引入佛门。他15岁出家为僧,专诵《法华经》、《般若经》。由于佛教内部的宗派斗争,他“定慧双开”的主张多遭非议,且屡遭暗算。为求生存,图谋发展,他决计离开北齐。正在他选择去向之际,忽闻空中有音:“若欲修定,当往武当、南岳。”他于是带领门徒于光大元年来到南岳。到南岳的当年就创建了般若寺(即今福严寺),第二年又创建小般若寺(即今藏经殿),于是名扬四方,归者云集,使南岳佛门香火空前旺盛,被尊为天台宗三祖。于是,一系列关于他的传说不胫而走。

其一曰:“奕棋赢山”。据说他到南岳后,首先拜会了创建南岳天台寺的好友海印禅师。从海印处得知,岳神喜欢下棋,且对奕时要赌赛输赢,曾夸下海口,说谁要胜过他,要什么给什么。慧思为求站脚,决定与岳神对奕。结果三战三捷,岳神为不食言,同意满足他的任何要求。慧思躬身作答:“贫僧只求大神给我一个挂得了禅杖的安身之地。”岳神慨然应允:“南岳七十二峰任你挑选!”慧思连忙合十说:“请让锡杖择居。锡杖落下处,求大神恩准贫僧结草为庵。”岳神笑应。慧思暗暗念动咒语,然后扬手将锡杖抛向空中,须臾落在了今福严寺一带。此处正是岳神看中已久的福地,不免有些尴尬,但又不便改口。慧思忙合掌致谢,并保证在禅场内设榻恭候,长年供奉。不久慧思在飞杖定下的宝地建造了般若禅林。禅林内果然专辟一进殿堂,作为岳神游憩下榻之所。并在前殿供奉重达一万三千斤的岳神铜像一尊。岳神见慧思如此报答,也就不再计较,并与其结为棋友。

其二曰:“岳神下山”。一日,慧思于祝融峰顶岳神庙与岳神对奕,趁岳神赢棋高兴之时,又请岳神再赐给一线之地,以便僧众出入。岳神问这一线之地如何划定。慧思脱下袈裟,合十说:“贫僧不敢多要,只求我这袈裟的荫蔽之处。”袈裟荫蔽之地,值得几何?岳神未及细想便又应允。这时只见慧思口中念念有词,抛起袈裟,顷刻化成一片浮云,越铺越宽,很快就把前山各个山头遮住。岳神这才如梦初醒,大惊道:“南岳前山全被大师占去,连我下山也无通路,这叫我如何安身?”慧思一笑,连说不妨。随即一指岳神平时蹲着下棋的石鼓说:“您原来坐在哪里,以后还是坐在哪里。这石鼓所落之处,即尊神乔迁之宝地。”说着,伸出指头朝石鼓一点,那石鼓便着魔一般顺坡滚下,一直到山脚那块空旷的平地才停下。慧思又合十道:“以贫僧之见,大神高踞祝融,风狂路陡,百姓朝拜、官府祭祀,多有不便,终日冷冷清清,有何意思?倒不如搬到山下,另立殿宇,多享数十倍人间香火,少受数十倍仙家孤独,何乐而不为?”岳神也觉得有道理,再加上佩服慧思的法力与智慧,便欣然下山,在石鼓所落处建造了新居,即现在的南岳大庙。下山以后,香火果然比山顶旺盛多了,也就乐滋滋地享起傻福来。慧思呢,不久就在锡杖落处建起寺院,以其擅演《般若经》而取名般若寺,亦称般若台。随后又在祥光峰下建起小般若禅林。一时僧徒大增,每餐吃饭者多达一千,其中般若寺在册僧人五百,另五百吃斋食的罗汉被安置于寺旁洞中,后世因有“罗汉洞”之谓。

其三曰:“卓锡引泉”。寺院兴旺自是好事,然而寺院无水,僧众每日为远道汲水所苦。慧思乃施展法力,以锡杖在寺下山坷沙地里戳出一股清泉。众僧扩而为井,名之曰“卓锡泉”。不日,慧思又让猛虎衔锡杖引路,在寺后东侧岩石下寻得一眼新泉,亦扩而为井,号“虎跑泉”。此二井越是天旱水越深,越是下雨水越清;向里面倒一百罐水也不会增多,从中汲一百罐水也不会见少。这两口神泉的开发,不仅解决了寺院的水源,更显示了慧思的法力,其影响深远绵长。杭州“虎跑泉”的来历据说即与此泉有关。

其四曰:“三生有缘”。一次,慧思与岳神在般若寺旁闲步,谈起慧思身世。慧思告诉岳神说,他与南岳三生有缘。岳神要他证实,他带岳神来到寺旁一块岩石上,指着下面石碑处说:“我一生曾在这里坐禅,被贼人砍了首级。”岳神命人寻找,果得断头枯骨一具,呈檀香木色。向西南稍行,见一大石,慧思又说:“我二生曾栖居于此,终我天年。”岳神细察,见骷髅尚在,色泽晶莹。又前行至般若寺与南台寺之间,慧思指一平坦处说:“此处原有古寺,我三生曾在此主持。”掘之,得见堂宇基石、僧用器皿。至此,岳神惊叹不已,乃同意慧思在此开基筑台,演说般若经。慧思声名益振,僧徒一时逾万。佛门后代又于慧思三生栖居处分别建有“一生岩”、“二生塔”、“三生藏”(一说三生塔,慧思三生尸体皆藏于其中)等圣迹。

其五曰:“道佛相争”。佛门兴盛引起道徒嫉恨。紫盖峰下九仙观道主欧阳正则望着般若寺上空的斑谰云彩,终日忿忿不已,乃鼓动众道徒四处砍凿,以断佛门胜气。然而无济于事,徒留下南天门处许多沟痕而已。欧阳正则又于陈宣宗太建元年(569)亲赴陈都建业(今南京),向宣帝献奏疏说慧思乃是北齐派遣来搞内应的奸细,欲借朝廷之手翦除佛门。宣帝即派使者前往南岳考察。使者上山不远,被一老虎拦住去路,转而向山下百姓打听,人们皆言慧思法力无边,但毫无叛心。宣帝适巧又在便殿作一梦,梦见慧思飞杖来殿,要他勿听道士馋言,否则将用禅杖荡平宫廷。宣帝于是治欧阳正则以“诬告罔上”之罪。从此,慧思名声震动南陈朝野。不久,兵乱烽起,陈后主的爱妃张丽华因敬慕慧思而选定南岳作避乱之所,并削发受戒,拜慧思为师,法号慈惠。慧思将她安顿在建成不久的小般若禅林。不久,兵乱暂息,后主还朝理政,因思念这位爱妃而派人日夜兼程赶至南岳,接其回宫。陈妃犹豫难决,乃故作难辞:“除非我的头发长得和在宫里一样时,或在这山谷里钓出一条鲤鱼,方才回宫。”没想到,十天后她居然发如青丝,披齐腰间,姿容不减当年,而且也果然从幽谷钓出一条三尺长的鲤鱼。于是,她欣然回宫,慧思也被召到建业当了国师。小般若寺则留下了梳妆台和钓鱼台的遗迹。后明代桂王之母陈太妃曾栖居此处,并在原梳妆台废址上重建梳妆台,每日于其中梳妆饰容。

另外,据说慧思死后托生于日本,为圣德王子,继续“兴隆佛法”。唐鉴真和尚东渡日前提及过此事,日本真人元开《唐大和尚东征传》亦有记载。

天下南岳僧占多

“从来好话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自慧思后,佛教势力在南岳渐成燎原之势。至唐中叶,便占压倒优势,一些道观也改为佛寺。其影响还远播日本、东南亚,从而引出许多国际佛教交往的佳话。

南岳佛寺,以五大丛林(福严寺、祝圣寺、上封寺、南台寺和大善寺)为最著。一说为六大丛林,外加清凉寺。

福严寺,即慧思所建般若寺,在掷钵峰下。唐开元元年(713),禅宗七祖怀让辟此寺为道场,宋太平兴国年间改称福严寺。据说当时寺中福严和尚,主持栽种杉树十万株作为修寺材料,致使该寺规模日益宏大,故易此名。现寺为清同治九年(1870)重建。山门横匾石刻:“天下法院。”两旁石刻联:“六朝古刹;七祖道场”;进门不远知客厅前石柱刻联:“福严为南山第一古刹;般若是老祖不二法门”;寺后拜经台岩上有“极高明”三字,传为唐李泌所题,故又名极高明台;石壁东侧有一石刻说明:“高无见顶相,明不借他光”,中间一大“佛”字,意为佛相极高,佛光极明,佛至高无上,故极高明;又一石名“慧思一生岩”;寺前有慧思“三生塔”;寺左有虎跑泉;寺右有一古银杏树,相传曾受戒于慧师,今腰围已逾五米,树龄高达一千四百多年……这一切,都显示着福严寺的悠久历史和显赫地位。寺周围景色秀丽,昔有上天狮子、主僧入光、一柱擎天、镜台流月、丹凤衔书、石竿垂钓,三僧共话、烟语飞花等十景,引得历代文人流连忘返,吟诵石刻甚多。

祝圣寺,在南岳镇东街。相传原址为禹祭舜之冷清宫。唐初改建佛教寺院,名弥陀台。大历末赐号般若道场,贞元间又赐号弥陀寺,宋时改为胜业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湖南巡抚赵申乔监修岳庙,为迎康熙南巡,将寺扩为行宫,后因康熙未至,又于1714年改名祝圣寺。寺周围古木参天,原有禹柏庵、御书亭以及柳宗元撰书的碑文等古迹。寺宏大华美,前后五进,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说法堂、方丈室、罗汉堂。其中罗汉堂石刻五百罗汉像尤为人称道。石刻系光绪年间寺僧心月所为。心月和尚多才多艺,尤擅雕刻。他得一部常州天宁寺五百罗汉像拓本,决心重刻传世。经四方奔走,备齐石料和镌刻工具后,他在长沙埋首窗下,精心刻缕三年,雕出了比天宁寺更有神采的五百罗汉像。随即从长沙运至南岳,献给祝圣寺。寺中为此专建罗汉堂,将五百罗汉像依次嵌于堂壁之上。心月和尚圆寂后,佛徒们将其安葬于上封寺侧,并建塔垂观,以示纪念。可惜,这组艺术珍品全部毁于十年动乱之中。现仅存拓本陈列在南岳大庙书画馆内。

上封寺,在祝融峰下,南岳最早古刹之一。原为道教光天观,称第二十二福地。隋大业年间(605—618),隋炀帝南巡至此,下旨改观为寺,赐名上封寺。寺屡建屡废,现仅存后殿。寺后山顶有望日台,传为元世祖时所建,上有一石碑,刻有“望日出处”四字。宋代名僧佛印有《观日出》一诗,颇得此处观日出日落之真趣:

《佛道香火》古诗句出处:秋高气怒上封寺,碧落浮云放欲收。万顷苍波澄玉鉴,一轮红日滚金球。远观西北几千里,近视东南数百州。好景一时观不尽,天生有份再来游。

南台寺,号称“天下法源”,在掷钵峰下,“天下法院”福严寺附近。据《南岳志》载,寺为梁天监年间海印和尚始建。唐天宝二年(743)僧希迁(又名石头和尚)辟为道场,天宝九年在此著《草庵歌》、《参同契》。宋乾道初年(1165)无碍和尚在此礼佛,又予重建。元明各代,僧徒于岳庙西廊各建私屋分居,自称“老南台”和“新南台”,皆以正宗自居。现存南台寺为清光绪年间淡云尚经十多年经营所重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寺刚开始重建之时,日本僧梅晓(号六休上人),自称是南岳石头希迁第四十二代法孙,专程到南岳游访南台寺,虔诚参拜希迁祖塔,联接宗源。日本佛教曹洞宗把南台寺看作祖庭。曹洞宗是中国禅宗南宗的五家之一。由唐代僧人良价及其弟子本寂所创。他们先后在筠州洞山(今江西宜丰)、抚州曹山(今江西宜黄)宣扬禅宗,所以取二山之名,称其为曹洞宗。“洞”字在前,是为顺口起见。另有一说,因南宗始祖慧能别号曹溪,再取良价所在洞山之名,故合称“曹洞”。慧能创南宗后,一变过去佛门衣钵单传之规,广授心印,因而法嗣有六十三人。这些法嗣后多各立宗派,其中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会、永嘉玄觉四派影响最为深远。青原一系后又分出曹洞、云门、法眼三派。行思传希迁,希迁传药山,药山传云岩,云岩传良价。良价既是希迁四传弟子,希迁又是青原嫡传、曹洞祖师,并在南台寺辟道场,日本曹洞宗以此为祖庭就自然了。曹洞宗传入日本是在南宋时。十三世纪中叶,日僧道元来华学佛,这时禅宗五家只有临济、曹洞两派较为盛行。曹洞宗因道元传入日本,临济宗也在十二世纪至十三世纪之间传入日本,其余各家在南宋以后便衰落不传。现南台寺中尚有石头和尚之墓“相见塔”。希迁俗姓陈,广东人,曾师事慧能,慧能死后,他到罗浮山受戒,闻行思禅师秉承慧能衣钵,又从行思。天宝初往南岳南台寺,在寺东大石上结庵修行,时人尊之为石头和尚。归从他门下者甚众,湖南禅宗以他为主。年九十一圆寂,皇帝敕溢无际大师。梅晓来南台寺,受到淡云厚礼相待。察看新寺工地后,梅晓许愿赠送日本全部藏经。当时日本共有六部藏经:宋版本黄檗藏经一部,高丽明北藏本一部,铁眼和尚仿明本,岛田蕃根缩高丽本,新刻合校一部三本,辑续各宗禅师语录本一部。六部藏经共七百多卷。四年后,全部藏经果然转辗送到,此时重建的南台寺已落成近两年。接经那天,立道场,设禅斋,很是热闹了一番。为表示中日僧人共同溯源认祖,淡云、梅晓亲手把重见天日的海印题刻凿洗翻新,把名绅题书的“重振南宗”拓上匾额,又勒于石头。还把乱石刺蓬中新找到的“南台禅寺碑和希迁的《草庵歌》、《参同契》石刻,整理后置寺内醒目处。光绪三十三年(1907),王闿运应淡云之请,作《日本僧赠南台寺藏经记》,记述梅晓赠经一事,后勒刻于石。

除上述南岳佛教五大丛林外,著名佛寺还有方广寺、藏经殿、高台寺、铁佛寺等。全盛期佛寺总数多达二百余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岳佛寺在此中占尽风光。

不过,尽管佛教势力占了绝对优势,与道家羽流却也相安无事。这可从岳神大庙的建筑构思中窥见一斑:大庙配殿东侧为八个道观,西侧八个佛寺,皆五十三间。人们说,这是岳神下山后感激慧思给他所择新居带来的好处,同时又未忘昔日道家对他的礼奉,于是他让两家弟子平等地侍奉在他身旁。其实,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佛道相争而又相安,儒释道三教合流这一重要特征的生动反映。

1.有没有每句都带冰字的伤感诗词

带冰的诗词有很多,但是每一句都带的,恐怕没有。

因为诗词有严格规定,一般不轻易出现相同的字,所以每句都有,这是不符合规定的。楼主应该多读读书,至少明白诗词的一些基本规律,这个问题本身就有毛病。

我帮你搜集了一些带“冰”字的诗词,你自己选择吧!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唐·李商隐 谒山焉用汨其泥,岂在清如冰。

——唐·元稹 秋堂夕老学庵北井,六月寒如冰。——宋·陆游 老学庵井曩岁曾陪夜讲灯,伏犀插脑齿如冰。

——宋·陆游 小昭庆院讲僧旧在都下与之相从今没已久见画像於院中作诗吊之霜后寒溪清更清,冰如溪水水如冰。——宋·杨万里 过双陂决曹据按尘似海,高阁退食心如冰。

——宋·杨万里 题丘成之司理明远阁提学情怀浓似酒,传家衣钵薄如冰。——明·郑文康 哭同年张节之提学坐照少林墙面意,湛明心地莹如冰。

——宋·释正觉 出康庐渡江淮山拜诸祖塔道中作未秋先觉枕如冰。——近现代·汪东 醉桃源 和清真,二首 其一清如澄水结如冰。

——元·王哲 西江月 四民剪彩作花诚拙计,几分肠热又如冰。——近现代·李履庵 荆园杂诗 其八白白野田铺似月,瑽瑽沙路踏如冰。

——宋末元初·刘辰翁 摊破浣溪沙 其一 潭上夜归也曾劬秃当了,依旧滑如冰。——宋末元初·刘辰翁 水调歌头 其一十一 和马观复中秋乍至心已清,坐久体如冰。

——宋·赵孟坚 万寿寺避暑读书病骨可堪风似刮,衰眸自喜句如冰。——宋·赵蕃 十二月一日因出小憩快阁而归手弄一张琴似铁,匣藏三尺剑如冰。

——宋·徐积 宿山馆 其四诅咒而今翻异样,无如臣脑故如冰。——近现代·鲁迅 报载患脑炎戏作几日西风瘦不胜,晚凉池馆露如冰。

——清·赵铭 闲居 其二须臾山风来,襟怀爽如冰。——明·韩雍 六月九日云中行台池亭偶成何处玉箫天似水,琼花一夜白如冰。

——元·萨都剌 过扬州照影忽自笑,相看面如冰。——元·黄玠 冷泉亭呼猿君不见始皇万里防胡城,人土并筑顽如冰。

——元·郝经 化城行近岁徵科猛于虎,几年蓄积消如冰。——明·张元凯 寄宿田家偶述走马泥涂朝带雪,栖鸦官舍晚如冰。

——明·王稚登 赠长洲蔡明府白云孤起飞杳冥,光如片玉轻如冰。——宋·刘摰 代书寄文莹道人老柏惊秋子遍庭,寺深云冷屋如冰。

——宋·李龏 秋日题慈感寺看到灯青仍火冷,双眸如割脚如冰。——宋·杨万里 读笠泽丛书三首 其二身虽埋黄泉,诗名长如冰。

——宋·石介 三豪诗送杜默师雄(并序)尘埃何所到,青石坐如冰。——唐·齐己 金山寺金马天材文作锦,玉堂仙骨气如冰。

——宋·毛滂 浣溪沙 其一 宴太守张公内翰作闭户开窗寝又兴,三更时节也如冰。——唐·徐夤 开窗汝阴先生学虽兴,官职冷静真如冰。

——宋·陆佃 依韵和孙勉教授布被多年浑似铁,石床连夜恰如冰。——宋·汪真 独居外寝偶薄寒侵体遂赋一律流年忽成梦,素节尚如冰。

——宋·周紫芝 吴夫人挽词 其一如何才入夜,月轮皎如冰。——宋·林宪 李才翁懒窝 其三千载令威归得否,雪堂有客梦如冰。

——宋·姚勉 跨鹤台八月月如冰,登楼见姑射。——唐·黄滔 寄徐正字夤香凝藤枕簟如冰,飞掠纵横雨点声。

——宋·韩淲 二十九日大雨 其二冷衾如水室如冰,未尽更筹欲尽灯。——明·徐熥 夜坐怀玉生 其一爱君风措莹如冰,伴我情怀清似水。

——宋·无名氏 玉楼春 其二小坐石如冰,一雨树初沐。——唐·王易 莲谷对月骨清年少眼如冰,凤羽参差五色层。

——唐·杜牧 赠李秀才使君闭衙手如冰,炊断寒烟泣边月。——清·戴梓 送铁岭许明府进应召入都胆怯指如冰,驿桥人语轻。

——近现代·茅于美 菩萨蛮湘江秋色湛如冰,楚客离怀暮不胜。——唐·齐己 湘江送客梅花初出炯如冰,未许余花似我能。

——宋·赵蕃 呈潘潭州十首 其三从来官职惯如冰,便是青衫行脚僧。——宋·李流谦 招黄太博饮呼邻贳酒酒如冰,以酒攻愁愁有城。

——宋·李彭 舍弟彤检校南庄刈稻中秋日作三绝句见寄醉后偶次其韵答之 其二之子才如冰,不应常负弩。——宋·李廌 赵玿赴成都府广都县尉以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为韵送之作八首 其四北风吹面过如冰,也胜南风瘴水滨。

——宋·邹浩 入湖南界 其四炎方灰冷已如冰,余烬淡孤星。——元·张弘范 木兰花慢 征南三首 其一人如韫玉操如冰,拾芥推梨世岂能。

——宋·薛师石 挽宋耆卿风吹波浪起,洱海洁如冰。——当代·蔡淑萍 参加大理南国城诗会。

2.关于寒冷夜晚伤感诗词

1、《浣溪沙·半夜银山上积苏》宋代:苏轼

半夜银山上积苏,朝来九陌带随车。涛江烟渚一时无。

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冻吟谁伴捻髭须。

释义:

深夜下起鹅毛大雪,野草丛上覆满白雪,犹如一座座银山,早晨看到田野里雨雪交加,昔日大江里奔涌的波涛和沙渚上弥漫的水烟,这时间都没有了,变成了白茫茫的冰天雪地,

饥饿的肚子里只有诗词,衣服上编织成结,潮湿的柴火像桂木一样宝贵,一粒粒的米就像一颗颗珍珠一样珍贵,谁能和我在寒天里捻着胡须吟咏诗句?

2、《学刘公干体五首·其三》南北朝:鲍照

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

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

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天。

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

释义:

胡地寒风裹挟着北方的瑞雪吹越龙山,落到帝都。

皑皑的白雪静静地落积在高台之上,风吹过后,雪花在殿前空中飘动飞舞。

然而洁白的雪啊,在春天的阳光下也无处躲避。

春天本是桃李争研斗艳之时,哪有冰清玉洁的白雪容身之处呢?

3、《临江仙·冬夜夜寒冰合井》宋代:苏轼

冬夜夜寒冰合井,画堂明月侵帏。青缸明灭照悲啼。青缸挑欲尽,粉泪裛还垂。

未尽一尊先掩泪,歌声半带清悲。情声两尽莫相违。欲知肠断处,梁上暗尘飞。

释义:

冬天夜里很寒冷,寒冰把井都封住了。明亮的月光穿过华丽的房间照进帐子里,青色的灯光,一明一暗地闪烁着,映照着悲啼的侍女。灯芯快烧完了,胭脂粉和着泪水一滴滴地流下了。

没有饮完一杯酒,就见她掩面流泪,歌声里夹杂着凄凉的悲咽。悲情和歌声两方面尽量发泄,都不相违背。你要体味到她唱得令人悲痛之处,就是歌声震得屋梁上的灰尘飞扬下来时。

4、《菩萨蛮·白日惊飚冬已半》清代:纳兰性德

惊飙掠地冬将半,解鞍正值昏鸦乱。冰合大河流,茫茫一片愁。

烧痕空极望,鼓角高城上。明日近长安,客心愁未阑。

释义:

狂风席卷大地.冬天已过半。解下马鞍暂且停驻,正值黄昏,群鸦乱飞。黄河已成片成片地结冰,茫茫一片,恰如愁思不绝。

放眼望去,唯余一片野火的痕迹。高高的城楼上,鼓角连天。明日即将抵京,可游子的愁思却依然没有尽头。

5、《岁暮》南北朝:谢灵运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释义:

我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内心备受煎熬,长夜漫漫无尽头,天明迟迟盼不来,不堪忍受啊。

明月照在积雪上,北风猛烈而且凄厉。

没有永久的事物,都会随时间的消逝而亡。一年将要过去了,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

3.描写雪的伤感句子大全

原发布者:cx3yk4

描写雪景的优美语句1、只见天地之间白茫茫的一片,雪花纷纷扬扬的从天上飘落下来,四周像拉起了白色的帐篷,大地立刻变得银装素裹。我不禁想起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真美呀!2、那雪花洁白如玉,它是天宫派下的小天将,还是月宫桂树上落下的玉叶呢?雪花像美丽的玉色蝴蝶,似舞如醉;像吹落的蒲公英;似飘如飞;像天使赏赠的小白花儿;忽散忽聚,飘飘悠悠,轻轻盈盈,无愧是大地的杰作!只见眼前的雪花像蝴蝶一样调皮,一会儿落在屋檐下,一会落在树枝上,还不时飘在行人的脸上。3、大雪纷纷扬扬落下,那一片雪花在空中舞动着各种姿势,或飞翔,或盘旋,或直直地快速坠落,铺落在地上。4、雪让人的感觉只有一个字冷。大地一片银白,一片洁净,而雪花仍如柳絮,如棉花,如鹅毛从天空飘飘洒洒。5、初下雪时,往往雪片并不大,也不太密,如柳絮随风轻飘,随着风越吹越猛,雪越下越密,雪花也越来越大,像织成了一面白网,丈把远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4.描写雪天悲伤的诗句

1、《别诗二首·其一》 南北朝范云

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代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雪梅·其二》宋代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4、《行路难·其一》唐代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唐代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5.带冰字的句子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立春偶成 张轼 )

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胡笳十八拍 蔡琰 )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七哀诗 王粲 )

岁去冰未已,春来雁不还。( 怀园引 谢庄 )

流水本自断人肠,旧冰归来伤马骨。(从军行 卢思道)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

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夜坐吟 李白 )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谒山 李商隐 )

6.描写伤感雪景的诗句

1、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____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2、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____范云《别诗》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____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____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晓梦先迷楚蝶,早风戾、重寒侵罗被。 —— 吴文英《无闷·催雪》

7、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 —— 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8、刈获须及时,虑为雨雪伤。 —— 黄燮清《秋日田家杂咏》

9、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 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11、迢迢五原关,朔雪乱边花。 —— 李白《千里思》

7.关于寒冷夜晚伤感诗词

1、《浣溪沙·半夜银山上积苏》宋代:苏轼 半夜银山上积苏,朝来九陌带随车。

涛江烟渚一时无。 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

冻吟谁伴捻髭须。 释义: 深夜下起鹅毛大雪,野草丛上覆满白雪,犹如一座座银山,早晨看到田野里雨雪交加,昔日大江里奔涌的波涛和沙渚上弥漫的水烟,这时间都没有了,变成了白茫茫的冰天雪地, 饥饿的肚子里只有诗词,衣服上编织成结,潮湿的柴火像桂木一样宝贵,一粒粒的米就像一颗颗珍珠一样珍贵,谁能和我在寒天里捻着胡须吟咏诗句? 2、《学刘公干体五首·其三》南北朝:鲍照 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

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 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天。

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 释义: 胡地寒风裹挟着北方的瑞雪吹越龙山,落到帝都。

皑皑的白雪静静地落积在高台之上,风吹过后,雪花在殿前空中飘动飞舞。 然而洁白的雪啊,在春天的阳光下也无处躲避。

春天本是桃李争研斗艳之时,哪有冰清玉洁的白雪容身之处呢? 3、《临江仙·冬夜夜寒冰合井》宋代:苏轼 冬夜夜寒冰合井,画堂明月侵帏。青缸明灭照悲啼。

青缸挑欲尽,粉泪裛还垂。 未尽一尊先掩泪,歌声半带清悲。

情声两尽莫相违。欲知肠断处,梁上暗尘飞。

释义: 冬天夜里很寒冷,寒冰把井都封住了。明亮的月光穿过华丽的房间照进帐子里,青色的灯光,一明一暗地闪烁着,映照着悲啼的侍女。

灯芯快烧完了,胭脂粉和着泪水一滴滴地流下了。 没有饮完一杯酒,就见她掩面流泪,歌声里夹杂着凄凉的悲咽。

悲情和歌声两方面尽量发泄,都不相违背。你要体味到她唱得令人悲痛之处,就是歌声震得屋梁上的灰尘飞扬下来时。

4、《菩萨蛮·白日惊飚冬已半》清代:纳兰性德 惊飙掠地冬将半,解鞍正值昏鸦乱。冰合大河流,茫茫一片愁。

烧痕空极望,鼓角高城上。明日近长安,客心愁未阑。

释义: 狂风席卷大地.冬天已过半。解下马鞍暂且停驻,正值黄昏,群鸦乱飞。

黄河已成片成片地结冰,茫茫一片,恰如愁思不绝。 放眼望去,唯余一片野火的痕迹。

高高的城楼上,鼓角连天。明日即将抵京,可游子的愁思却依然没有尽头。

5、《岁暮》南北朝:谢灵运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释义: 我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内心备受煎熬,长夜漫漫无尽头,天明迟迟盼不来,不堪忍受啊。

明月照在积雪上,北风猛烈而且凄厉。 没有永久的事物,都会随时间的消逝而亡。

一年将要过去了,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

关于“煌煌荆楚吟·南岳之旅·衡山·佛道香火”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eshimuye]投稿,不代表庄赫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eshimuye.cn/zhis/202507-6119.html

(14)
heshimuye的头像heshimuye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heshimuye的头像
    heshimuye 2025年07月20日

    我是庄赫号的签约作者“heshimuye”

  • heshimuye
    heshimuye 2025年07月20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煌煌荆楚吟·南岳之旅·衡山·佛道香火”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煌煌荆楚吟·南岳之旅·衡山·佛道香火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

  • heshimuye
    用户072011 2025年07月20日

    文章不错《煌煌荆楚吟·南岳之旅·衡山·佛道香火》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