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泊船瓜洲》中的“间”应如何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泊船瓜洲》中的“间”应如何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是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王安石的一首绝句——《泊船瓜洲》。我发现儿子在读第一句“京口瓜洲一水间”时读成第四音“jiàn”,问他为什么不读第一音“jiān”,说是老师要求读第四音。原来在教学大纲中确实是读第四音。但是按照格律应读第一音才对。教学大纲将其确认为第四音,完全是从诗义来判断的。没料到的是网上对这首诗中“间”的读音还颇有争议。以我的判断应该读第一音“jiān”。就我的观点,下面我将从词义和格律两方面来分析“间”在这里的读音问题。 这首七绝,短短二十八个字中涉及了三个地名,分别是京口、瓜洲和钟山。我就从这三个地理位置着手,看看王安石写这首诗的思维路线。再从这种思维中来判断“间”在这里的读音规律。 首先要明确王安石写这首诗时他在哪里,也就是写这首诗的落脚点在哪里。诗的题目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他在瓜洲!而且是在长江岸边停靠着的船上。那么我们就从这里向诗中表达的另外两个地方,即京口和钟山辐射。看看这三个地理位置吧:三个地理全部在今天的江苏省内,而且全部在长江边上。所不同的是瓜洲和京口几乎就是长江两岸遥相对面,而钟山则离瓜洲和京口较远,需从长江逆流西上,到达南京。从南北来看,瓜洲在长江北岸,京口和钟山都在长江南岸。 细细分析: 京口在今天的江苏镇江,长江南岸;瓜洲在今天的江苏扬州南边的邗江,长江北岸。京口与瓜洲仅相隔一长江,一南一北。可以说长江在京口与瓜洲之间,京口与瓜洲分立在长江南北,遥遥相望,相距非常近。所以诗人说“京口瓜洲一水间”,教案将“间”解释为“间隔”并没有错,但是我认为将“间”解释为“之间”更妥。再来看第二句的“钟山”在哪里,它指的就是今天南京的紫京山,与京口一样,也在长江南面,但却位于与京口相去甚远的西面,而在镇江和南京之间确实间隔着绵延不高的山脉,所以第二句说的是位于南京的钟山与京口之间隔着数重山。诗中第一第二两句写的是从瓜洲到钟山的距离与位置的变化,也就是从瓜洲渡过长江到达京口,再从京口往西越过几重山脉到达钟山,尽管这一带的山脉海拔不高,但对于宋朝时期的交通也是相当不容易的,即从北到南再往西的折路。所以第一句用“之间”的意思更为妥帖,表明一种望眼欲穿的过渡。而第二句用“间隔”则不会重复第一句的手法,同时加深路途的艰难险阻。对于诗人盼归之情的急切而无奈的表达更加强烈。如果前后两句全部解释为“间隔”对于归家的阻力虽然加大了,但是诗歌手法的变化与意境的转换却削弱了不少。 再看后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完全是诗人站在瓜洲(即长江北岸)而发出了渴望与向往。试想王安石从长江北岸的瓜洲一眼就能望到近在咫尺的长江南岸的京口,并能想象同样是长江南岸但却被重重山脉隔断的钟山了,春风已吹绿了江南,吹到了京口,吹到了南京,但是明月什么时候才能把我送到钟山(南京)呢?思乡之情昭然而出。同时也暗示了对重返政治舞台的渴望。王安石写这首诗时的心境较为复杂,要到南京,完全可以不必渡过京口再折向西去,也就是完全可以不必先走水路再走山路,他可以在瓜洲直接逆流而上到达南京!但他偏不象李白那样“轻舟已过万重山”,而选择了更为曲折的表达式方式。诗的意境更加朦胧、委婉。思维的进程是曲折的,含而不露。王安石不写南京而写钟山,实指南京,这是诗的借代手法,一般是在有隐情之时诗人常用的手法,暂且不说当时王安石写此诗时的背景了。所以从诗意上讲完全可以将第一句的“间”读成第一音“jiān”。这才符合平辅与转折,先扬后抑,跌荡起伏的思想进程。淡起深入,艺术感染力更强。试想从瓜洲安然渡过京口,原以为南京马上就到了,一回想却还是被万重山脉给阻隔了,希望在眼前,失望随即而来,真是喜忧参半,欲哭无泪! 按此,这首诗的四句分别为一过渡、二转折、三望见、四联想的递进式展开。一过渡能望见,无阻碍;二转折望不见,有阻碍,靠联想。这种思维的联系非常明显。倘若归路全部被阻断了,哪来的希望呢?再则一开始就知是阻力,层层阻力,也就没有那种落差感,艺术感染力会大大降低。诗中用语的微妙教纲是否忽略了?而一味地认为“间”为“间隔”,“隔”也为“间隔”呢?格律诗本来用语精练,特别是绝句,要将众多的意境浓缩到短短的二十个字或二十八个字中,诗人一般是不会浪费每一个字的表达的。他一定是要表达得比这二十个字或二十八个字更多的字外之意,弦外之音的。可见“间”作为“之间”的意思不仅不会重复下句的“间隔”之意,而且做到了思维的延伸,路线距离的递进,意境的起伏变化。将“间”读成仄声“jiàn”,与下句的“隔”同义,不符合本诗意境的变幻,无疑“间”读第平声“jiān”更加正确! 再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格律。很显然本诗是一首仄起首句押韵的七绝。此律应为: ⊙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间、山、还”押上平声“十五删”。其余平仄也完全合律。显而易见,“间”应读第一音“jiān”。如果将它读成第四音“jiàn”,那么这首诗就成了仄起首句不押韵的七绝了,而这种律式为: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这样一来,首句中的第五字“一”(入声“四质”)就不合律了,首句也就成了三仄尾了。三仄尾和三平尾一样在格律诗中严格是不允许的,列入拗句之类,是缺陷,能避则避。诗人只有在迫不得已时才愿意反律。而这首七绝,首句押韵,读第一音就完全没有这种拗句的现象,非常完美了。如果当时王安石真的考虑的是词义为“间隔”,那么他一定在读时主张的也是第一音。读第一音不仅音韵和谐,而且语意完整,有跨度。更何况词义为“之间”也完全符合意境拓展。
王维关于瓜州的诗句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年三十九岁,隆兴二年(1164)在镇江任职通判。镇江对岸是瓜州渡。当时抗击金兵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往来于建康、镇江,楼船横江,军容整肃。陆游虽未能以军职参预,但耳闻目击,多所留心,身未从戎,而心实向往战地风光。所以能说“楼船夜雪瓜洲渡”。至于大散关,则亲身经历。陆游乾道八年(1172),年四十七岁曾任王炎幕僚。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计划进兵关中,恢复中原。陆游曾多次到过大散关前线,他说“我昔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又说:“马蹄初喜踏梁州,大散关头又一秋。”(《归次汉中境上》)。他一生中最得意这段军旅生活,但是王炎被调回首都临安(杭州)后,他的从戎生活也就停止了。北望中原,浩气如山,两次都因受到妥协派的干扰,抗战事业不能进行到底,真是“早岁哪知世事艰”了。
1.关于瓜州的诗句
唐·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唐·张祜:“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唐·高蟾《瓜洲夜泊》:“偶为芳草无情客,况是青山有事身。
一夕瓜洲渡头宿,天风吹尽广陵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宋·张缉《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2.与瓜州有关的诗句1,《长相思·汴水流》唐代:白居易
原文: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白话文释义:汴水长流,泗水长流,流到瓜州古老的渡口,遥望去,江南的群山在默默点头,频频含羞,凝聚着无限哀愁。思念呀,怨恨呀,哪儿是尽头,伊人呀,除非你归来才会罢休。一轮皓月当空照,让我俩紧紧偎傍,倚楼望月。
2,《题金陵渡》唐代:张祜
原文: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白话文释义: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斜月朦胧江潮正在下落,对岸星火闪闪便是瓜洲。
3,《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唐代:岑参
原文: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白话文释义:片云吹过城头,黄莺飞上了戍楼。塞花飘洒客子的泪水,边柳牵挂行人的乡愁。长了白发对着明镜悲叹,可惜青春只换来了破裘。此次您又承当了远行万里的使命,听说现在已经到了瓜州。
4,《泊船瓜洲》宋代王安石
原文: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话文释义: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5,《送七兄赴扬州帅幕》宋代:陆游
原文: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白话文释义:刚刚报传边地的烽火,已照亮了建康城头;不久又闻说金人的兵马,已集结在瓜州渡口。当权的衮衮诸公,有谁肯听听百姓的意见?我们在野的人呵,只能白白地为时局担忧。
大风急雪扑打着窗棂,心儿和雪珠一起破碎,登上高楼向远处眺望,你我都不禁热泪横流。又哪里想到呵,今日里、柳絮轻飘、乱红飞舞,送你的客船去往那,淮南东路的古城扬州!
3.驳船瓜州古诗的资料《泊船瓜洲》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
从字面上看,该诗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泊船瓜洲作者:王安石 (宋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创作背景宋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
由於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泊船瓜洲》的写作时间长期以来也有争议,虽然都认为写于王安石晚期,但具体的说法主要有三种意见:①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后所作;②神宗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途经瓜洲时所作;③神宗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经瓜洲时所作。作品赏析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次句“钟山只隔万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佑四年(1037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
把“万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入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万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
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这是因为:一、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
这就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二、本句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
“春风”实指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
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
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三、“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
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对于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产生重里的顾虑。变法图强,遐希翟契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咏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
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王维《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都是把草绿与思归联系在一起的。本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
这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毋庸讳言,用绿字描写春风,唐人不乏其例。
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晴听新莺百啭歌》:“春风已绿瀛洲草,紫段红楼觉春好。”丘为《题农父庐舍》:“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温庭筠《敬答李先生》:“绿昏晴气春风岸,红漾轻轮野水天”,常建的《闲斋卧雨行药至山管稍次湖庭》:“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等,都为王安石提供了借鉴,但从表现思想感情的深度来说,上述数例,而“山门”“山”“草”皆可绿,而江南岸的绿却是颇有动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从时间上说,已是夜晚。诗人回望既久,不觉红日西沉,皓月初上。
隔岸的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之中,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终将有日,故结尾以设问句式表达了这一想法。
[4]作品评价“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本诗曾获得“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彦周诗话》)的赞誉。
这正是“频改”所致。但这首诗的佳处,并不限于一字之工,当玩赏其全篇的精神所在,方能得其体要。
作者简介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
封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宋徽宗时追封为舒王。故世人又称王荆公、舒王。
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
4.关于瓜洲的诗词1、《长相思·铁瓮城高》——宋代:秦观
念凄绝秦弦,感深荆赋,相望几许凝愁。
勤勤裁尺素,奈双鱼难渡瓜洲。
晓鉴堪羞,潘鬓点、吴霜渐稠。
幸于飞、鸳鸯未老,不应同是悲秋。
译文我估量着,自分别以后,你一定每每弹着凄凉的曲调,思念着我;而我呢,也每每吟哦着哀怨的词句,思念着你;山山相隔,我们相望了多少次都看不见,只能把愁恨凝聚在乐曲里和词章里。
我屡屡想给你写情书,无奈山高路远,到不了你那边。清晨临镜,白发日渐见多,老态堪羞。有幸的是,你尚未见老,不应像我这样,为衰老而悲伤。秋,寓有衰老意。
2、《书愤五首·其一》——宋代: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3、《水仙子·渡瓜洲》——元代:赵善庆
渚莲花脱锦衣收,风蓼青雕红穗秋,堤柳绿减长条瘦。系行人来去愁,别离情今古悠悠。南徐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
译文小洲边的野荷,花瓣脱落,粲绿的荷叶也已委靡。风中的秋蓼不再青葱,暗红色的穗花一派凄凄。堤岸的杨柳减了翠色,只留下几乎光秃的长条细细。这一切,同渡江行人的旅愁系结在一起。古往今来,离情别恨最是难以摆脱和忘记。镇江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一路上我都惆怅不已。
4、《月上瓜洲·寓乌夜啼南徐多景楼作》——宋代: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
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
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译文江头又到了一年的秋天,又带来了几多新愁。塞草连天,神州到底在何处?古往今来多少英雄泪,都随江水东流去。眼前只有瓜洲明月,江上拿着鱼竿。
5、《泊船瓜洲》——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5.泊船瓜州是思念家乡的古诗《泊船瓜洲》作者是宋朝文学家王安石。
其古诗全文如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前言 《泊船瓜洲》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
从字面上看,该诗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注释 泊船:停船。
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一水:一条河。
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间:根据平仄来认读jiàn四声。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绿:吹绿,拂绿。
还:回。 翻译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赏析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 “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次句“钟山只隔万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佑四年(1037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 泊船瓜洲。
把“万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入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万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
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这是因为:一、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
这就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 二、本句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
“春风”实指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
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
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 三、“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
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对于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产生重里的顾虑。变法图强,遐希翟契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咏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
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王维《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都是把草绿与思归联系在一起的。本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
这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 毋庸讳言,用绿字描写春风,唐人不乏其例。
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晴听新莺百啭歌》:“春风已绿瀛洲草,紫段红楼觉春好。”丘为《题农父庐舍》:“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温庭筠《敬答李先生》:“绿昏晴气春风岸,红漾轻轮野水天”,常建的《闲斋卧雨行药至山管稍次湖庭》:“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等,都为王安石提供了借鉴,但从表现思想感情的深度来说,上述数例,而“山门”“山”“草”皆可绿,而江南岸的绿却是颇有动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从时间上说,已是夜晚。诗人回望既久,不觉红日西沉,皓月初上。
隔岸的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之中,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终将有日,故结尾以设问句式表达了这一想法。
6.迫船瓜州诗中的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诗词古诗《泊船瓜州》表达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诗歌原文:
泊船瓜州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中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呵,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表达的思想感情:希望早日辞官回家的愿望 。
赏析
这首诗写于1075年初,当时王安石接到皇帝的命令,第二次要他担任宰相,他即乘船从京口渡江到达瓜洲。此诗抒发的是他上京赴任途中到达瓜洲时的心情。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关于“《泊船瓜洲》中的“间”应如何读?”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eshimuye]投稿,不代表庄赫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eshimuye.cn/zhis/202507-895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庄赫号的签约作者“heshimuye”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泊船瓜洲》中的“间”应如何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泊船瓜洲》中的“间”应如何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
文章不错《《泊船瓜洲》中的“间”应如何读?》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