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祝二人新婚的诗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祝二人新婚的诗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祝二人新婚的诗词有:福慧前修得妇贤,好将良玉种蓝田,桃源路接天台路,缔得今生美满缘。
除此之外还有:
痴伯今朝无所赠,愿期早获玉。
天成佳耦是知音,共苦同甘不变心,花烛洞房亲结吻,春宵一刻胜千金。
千禧年结千年缘,百年身伴百年眠。天生才子佳人配,只羡鸳鸯不羡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千里姻缘一线牵,夜郁相思愁华年。孤雁影单独望月,只羡鸳鸯不羡仙。
芝兰茂千载,琴瑟乐百年。
笙箫奏凤凰,鼓乐迎佳宾。
花容添月色,欣逢秋夜作春宵。
一席婚宴终身爱,两颗真心比翼飞。
林苑一隅秀牡丹,国色无言暗香传,民兄愉悦喜意涟。
天缘意合两心痴,结彩良辰连理时。感念曾经思念苦,相逢顿觉恨逢迟。深情热吻催人暖,盟誓交杯含泪怡。
比飞却似关睢鸟,并蒂常开边理枝。
茶盘圆圆,甜茶甜甜;两姓合婚,冬尾双生。
茶杯四方,金银满堂;新娘巧妆,新郎财王。
琴瑟和谐,鸾凤和鸣。
芝兰茂余千载,琴瑟乐享百年。?
琴韵谱成梦语,灯花笑对羞人。
春暖洞房鸳被叠,柔情蜜意交相。?
皓月笔下双影雁,寒霜画出并头梅。
关于李祁名言
生平经历 少年成名
谢榛一生浪迹四方,未曾入仕。出身寒微,眇一目,自幼喜通轻侠,爱好声乐。15岁师从乡丈苏东皋学诗,16岁写的乐府曲辞,即在临清、德平一带传诵。
30岁左右,西游彰德,献诗于赵康王朱厚煜,为所宾礼,因成为赵王门客。彰德旧为邺地,是汉末建安时期文人荟萃之地,而赵王亦富有文才,喜揽文士,这应该是谢榛居邺的原因。此间,谢诗主要内容是写邺城风光及友人酬答。
云游四方居久,谢榛不耐陪宴凑趣的帮闲生活,遂以邺城为中心,开始了大河南北的浪游。20余年间,南向沿江而东,游庐山,至南京;溯江而上,观览荆襄形胜。北赴京都,登居庸关,游五峰山,写下了不少纪游诗。与其交往者,大部分是地方官吏、宗室藩王,也有僧侣、隐逸、酒家、学子,其诗也大半是友人唱酬、抒情言怀之作。其间,他曾两登嵩山,寻访禅僧;朱仙镇凭吊抗金英雄岳飞,吹台悼念李白、杜甫、高适。虽其很少与农民接触,但对农民的痛苦生活也有所了解,并表示了深切同情,如《渔樵叹》。
仗义执言谢榛以“淡泊”自许,但仍关心时事。嘉靖二十七年(1548),内阁首辅夏言和兵部尚书曾铣,因反对权奸严嵩,遭谗被杀;一些友人亦因此而先后贬谪外地,他写了不少安慰、鼓励他们的诗歌。第二年,他在河南听到浚县卢乖┯,即北游赴京,奔走于公卿之间,最终使冤狱得以平雪。
忧国忧民嘉靖二十九年(1550),鞑靼攻入古北口,直抵北京城下,朝野震动。奸相严嵩不准诸将出击,致使京畿之地惨遭虏掠。诗人睹此,忧愤无端,写《秋日即事五首》、《哀哉行》、《元夕同李员外于鳞登西北城楼望郊外人家,时经虏后,慨然有赋》诸诗以纪其事。
与世长辞
万历元年(1573)冬,谢榛自关中还,过彰德,谒见赵康王的曾孙穆王朱常清。这位穆王也雅好谢榛诗,待以优礼。在招待谢榛的宴席上,穆王命所爱贾姬奏其所制竹枝词,榛大为感动,第二天一早献新词14阙,姬全部谱曲演奏。第二年元旦,穆王招待谢榛。宴后,“盛礼而归姬于榛。榛游燕、赵间,至大名,客请赋寿诗百章,成80余首,投笔而逝。”(《明史》本传)
文学领袖以布衣执“后七子”领袖
谢榛于嘉靖二十七年(1549)第一次赴京期间,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相识。当时李、王初出茅庐,而谢已是声闻遐迩的老诗人了。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诗、写诗,探索诗歌创作的道路。至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再度返京时,李、王与徐中行、梁有誉、宗臣、吴国伦等遂邀谢榛,结为诗社,史称“后七子”。在结社之初,谢榛以布衣执牛耳,为七子领袖,以后王世贞推尊李攀龙,而排斥谢榛;李诗名渐盛,遂成为“七子”魁首。
谢榛在“后七子”中,是唯一提出较完备的论诗主张的人,《四溟诗话》即其论诗言论的结集。他主张复古,认为诗至盛唐便发展到了顶点。但他反对尺尺寸寸的模拟、蹈袭古人成句,主张据眼前景翻出新意。因此,谢榛论诗主取法盛唐,与“前七子”及“后七子”诸人并无不同,而在如何取法古人的方法上,则有许多不同,并指出盛唐诸人有可瑕疵之处,并非尽善;宋诗亦时有佳句,未可全废,持论较李、王诸人公允。同时,谢榛论诗,以格调为主,然也十分重视感兴,与李、王诸人模拟论不同,已开启性灵、神韵之渐。
人穷志不穷
嘉靖三十九年(1560),赵康王卒,年逾花甲的诗人几十年浪迹四方,落拓一身,渔樵未定,只得返回故乡谋生。不久,他又离家出游,四十三年(1564),应故人之召,客居晋阳,作《留穷诗》,在穷愁之中自我宽慰。后浪游关陕,仆仆道路,心境十分悲凉。这期间即兴感怀,诗多写其凄苦悲凉的心情。如《百花叹》、《偶成》、《积雨感怀》,以及示儿诸诗。
文学成就 诗论主张谢榛论诗的主张主要表现在《四溟诗话》里。他的基本态度是与李攀龙、王世贞一致的,也是极力主张模拟盛唐,认为学习宋人是下乘的表现,但他又认为古人之作均有各自出奇之处。谢榛认可严羽的说法:“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岂有不法前贤而法同时者?”但与李攀龙等人稍有不同的是他取径较宽,认为初盛唐14家“咸可为法”,并且看到这些大家风格各有不同:“有雄浑如大海奔涛,秀拔如孤峰峭壁,壮丽如层楼叠阁,古雅如瑶瑟朱弦,老健如朔漠横雕,清逸如九皋鸣鹤,明净如乱山积雪,高远如长空片云,芳润如露薰春兰,奇绝如鲸波蜃气。”他强调,对这14家应“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得此三要,则造乎浑沦,不必塑谪仙而画少陵也”。
谢榛较重视诗歌创作中各有所得的“天机”和“超悟”。由此出发,他强调情真,不要摹拟太甚:“今之学子美者,处富有而言穷愁,遇承平而言干戈。不老曰老,无病曰病,此摹拟太甚,殊非性情之真也。”并且还强调“人不敢道,我则道之;人不肯为,我则为之”的独创性。这些看法显然比李攀龙诗论开通和高明。
但是,谢榛尽管提倡“超悟”,提倡道他人所未道,其目的主要还在追求诗篇中的“警句”。他认为:“凡作诗先得警句,以为发兴之端,全章之主。格由主定,意从客生。”而且认为这类“超悟”式的独特的警句,既可以通过“静室隐几,冥搜邈然”的办法,也可以通过“阅书醒心,忽然有得”的办法,这些都是脱离生活的错误门径。他的诗歌创作有时仅得佳句而难见完篇,这种现象正是他创作指导思想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诗歌创作谢榛的诗歌创作有两方面较为突出。一是因他长期转徙于公卿、藩王之间,过着类似乞讨的生活,所以其诗经常发抒他飘游中的凄苦情怀。如《夜坐感怀寄徐文山》等篇,苦情愁绪,溢于言表。他描写旅途的困顿也颇为真切精细:“凉雨何冥冥,黑云复浩浩。山行夜不休,破屋临古道。数口远相投,芜秽不及扫。园荒无主人,马散啮秋草。”(《雨中宿榆林店》)诗人也时常升腾起“他年学耕稼”(《春夜即事》)和“亦有逃禅意”(《暮秋夜柬宗上人》)的愿望。但实际上他仍然是到处奔波。二是由于他长期游历秦、晋、燕、赵,所以塞外风光常常出于笔端。象《塞上曲四首》、《胡笳曲》、《九月雪》、《冬夜闻笛》等诗,较为生动地描绘出“吹落梅花雪满山”、“菊花含冻不成秋”的景色,也表现塞外人们的风貌和情怀:“弯弧仰射双□下,日晚穹庐带雪归”,“野烧连山胡马绝,何人月下唱凉州?”有些诗歌还吐露出他期望良将守边的想法。他在《送许参军还都下兼寄严冢宰敏卿》里就大声疾呼:“三关父老且挥涕,当代应多卫霍俦!”
谢榛善长近体,五律更优。如《暮秋同冯直卿、秦廷献、李士美迎黄花山》:“深入黄花谷,高临玉女台。迎人千嶂出,随意一樽开。寒露垂瑶草,秋风扫石苔。子长耽胜绝,猿鸟莫相猜。”句烹字炼,表现出他风度端凝的艺术功力。此外,他的一些七绝也能节制精严、神采焕发,如《怨歌行》等,抒 *** 怀,颇为蕴藉。
轶事典故卢楠是河南浚县人,明代嘉靖年间的著名诗人和辞赋家。谢榛在移家安阳之后,与他结识,成为极好的朋友。后来,卢楠因为礼数不周得罪了知县,被投入狱中,并拟治以大辟之刑。谢榛闻说卢楠的惨况后,带着卢楠的著作到北京求见达官贵人。谢榛先是朗诵卢楠的诗赋,后便接着哭诉道:“卢生真是遇到了天大的冤枉啊!他活着的时候,你们不帮着他平冤昭雪;他死了之后,再写什么像哀悼贾谊那样的辞赋也就没有什么用处了”。在谢榛的真情感染下,“后七子”当中的重要人物、在刑部任职的王世贞,也帮助谢榛一同为卢楠奔走、辩白。经过一番努力之后,卢楠终于得以无罪获释。谢榛的这一举动,使他的知名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当时的人把他当成了战国时射书救聊城的鲁仲连。不只士大夫争着要结识谢榛,就连广大的北方地区的青年们也都争相传说他的事迹。
史籍记载谢榛,字茂秦,临清人。眇一目。年十六,作乐府商调,少年争歌之。已,折节读书,刻意为歌诗。西游彰德,为赵康王所宾礼。入京师,脱卢褂谟。李攀龙、王世贞辈结诗社,榛为长,攀龙次之。及攀龙名大炽,榛与论生平,颇相镌责,攀龙遂贻书绝交。世贞辈右攀龙,力相排挤,削其名于七子之列。然榛游道日广,秦、晋诸王争延致,大河南北皆称谢榛先生。赵康王卒,榛乃归。
万历元年冬,复游彰德,王曾孙穆王亦宾礼之。酒阑乐止,命所爱贾姬独奏琵琶,则榛所制竹枝词也。榛方倾听,王命姬出拜,光华射人,藉地而坐,竟十章。榛曰:“此山人里言耳,请更制,以备房中之奏。”诘朝上新词十四阕,姬悉按而谱之。明年元旦,便殿奏伎,酒止送客,即盛礼而归姬于榛。榛游燕、赵间,至大名,客请赋寿诗百章,成八十余首,投笔而逝。
当七子结社之始,尚论有唐诸家,各有所重。榛曰:“取李、杜十四家最胜者,熟读之以会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得经三要,则浩乎浑沦,不必塑谪仙而画少陵也。”诸人心师其言,厥后虽合力摈榛,其称诗指要,实自榛发也。
争议事件后七子社的前身是“刑部诗社”。嘉靖二十三年(1544),临海(今属浙江)人王宗沐、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袁福徵中了进士,授刑部主事。这时,正好孝丰(今属浙江)人吴维岳到北京任刑部主事,于是几个人就共结诗社,品评诗文,唱和酬答(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吴佥都维岳”)。这一诗社是京城中下层官员自发的文学活动,以南方人为主。当时谢榛虽然曾经来往于山东与北京,但是却没有加入这一诗社。在刑部诗社中,吴维岳“尤为同社推重”,王世贞《吴峻伯先生集序》说他“逡逡师古,然犹以师心为能,其持论宗毗陵”(《m州续稿》卷五一)。按,“毗陵”指唐顺之,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是当时著名的唐宋派的主要倡导人之一。据此可知,刑部诗社的论诗旨趣基本上追随便唐宋派,跟前后七子的主张是大不相同的。
到了嘉靖二十六年(1547),李先芳(1511-1594)进士及第,在北京等候分配职务。李先芳原籍是监利(今属湖北)人,寄籍濮州(今山东鄄城一带),也算是山东人了。这时他附鼓吹风雅,跟殷士儋(1522-1582)、李攀龙(1514-1570)、靳学颜(1514-1571)、谢榛等人,结社吟诗(《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李同知先芳”)。这一京城诗社中人,多为山东人,可以称为“鲁籍诗社”。鲁籍诗社仅仅是一帮同乡好友的聚会唱和,当时没有完全一致的论诗志向和创作主张。例如,李攀龙声称“文自西汉以下,诗自天宝以下,若为其毫素污者,辄不忍为也”(殷士儋《墓志铭》,李攀龙《沧溟集》附录)。而李先芳“论古诗,断自魏、晋以上为上乘,近体十二子、李、杜以上为大家”,这跟李攀龙的诗学主张是一致的。但他又选录宋、元诗,刊刻赠人,这就跟李攀龙大不一样了(陈田《明诗纪事》己签卷四)。至于殷士儋、靳学颜等人,或者倾心吏治,或者爱好经学,诗歌创作仅仅是他们的业余爱好而已。谢榛则云游天下,行踪不定,只是偶尔参加诗社活动,还没有在诗社中发挥什么大的作用。
李先芳很欣赏他年轻的老乡、同年进士王世贞(1526-1594),这时便介绍王世贞与李攀龙相识。第二年(1548),王世贞授刑部广东司主事,吴维岳等人邀请他加入了刑部诗社(李攀龙《沧溟集》卷一六《送王元美序》)。这年三月,李先芳授官为新喻(今江西新余)知县,离开北京,鲁籍诗社解体。临行前,李先芳介绍李攀龙加入刑部诗社。不久,吴维岳出京任山东提学副使,王宗沐也出任外职,刑部诗社中的几位元老都纷纷离开了诗社。于是,在刑部诗社中,李攀龙得以跟王世贞一起倡导复古,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王世贞《m州续稿》卷五一《吴峻伯先生集序》)。当然,这时他们的诗学主张还是相当笼统、相当抽象的,缺乏明晰的理论思路和深刻的理论阐发。
嘉靖二十八年(1549),刑部诗社只剩下李攀龙、王世贞寥寥数人,不成气候。这年秋天,谢榛客游京师。他已是享誉天下的著名诗人,李攀龙为了借重他的名声,当即延请他参加刑部诗社的聚会。《诗家直说》卷三记载道:
己酉岁(嘉靖二十八年)中秋夜,李正郎子朱延同部李于鳞(李攀龙)、王元美(王世贞)及余赏月。因谈诗法,予不避谫陋,具陈颠末。于鳞密以指掐予手,使之勿言。予愈觉飞动,不辍,月西乃归。于鳞徒步相携曰:“子何太泄天机?”予曰:“更有切要处不言。”曰:“何也?”曰:“其如想头别尔。”于鳞默然。
这时,诗社中人对谢榛景仰备至。谢榛的人品、才气、交游,尤其是谢榛的诗学见地,都为社中人所称赞和景仰。李攀龙有《初春元美席上赠谢茂秦得关字》诗,中有“明时抱病风尘下,短褐论交天地间”的诗句,形容谢榛意气之高,应求之广,生动如见。王世贞有《谢生歌七夕送脱屐老人谢榛》诗,是送谢榛离京南下的诗作,写道:“谢生长河朔,奇笔破万卷。日月纵游遨,乾坤任偃蹇。开元以来八百载,少陵诸公竟安在!精爽虽然付元气,骨格已见沉沧海。”对谢榛的倾倒之情,也溢于言表。
嘉靖二十九年(1550),李攀龙为了张大诗社的旗帜,延纳新进士、刑部的徐中行(1517-1578)、梁有誉(1519-1554)和吏部的宗臣(1525-1560)入社,声势渐渐盛大。这实际上改变了刑部诗社的面貌,成为一个新的诗社了。于是有所谓“五子”之说。“五子”实际上是“六子”,钱谦益说:“于时称五子者:东郡谢榛、济南李攀龙、吴郡王世贞、长兴徐中行、广陵宗臣、南海梁有誉,名五子,实六子也。”(《列朝诗集》丁集上“宗副使臣”)“六子”说肇始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春,谢榛《诗家直说》卷四记载:嘉靖壬子(三十一年)春,予游都下,比部李于鳞、王元美、徐子与、梁公实、考功宗子相诸君延入诗社。一日,署中命李画士绘《六子图》,列坐于竹林之间,颜貌风神,皆得虎头之妙。查考《宗子相集》卷四及《兰汀存稿》卷一的《五子诗》,都是嘉靖三十一年春的原作,没有经过改动,它们均以谢榛居首,以下依次是李、徐、梁(或宗)、王。大概参加诗社的是五个人,就称“五子”,是六个人,就称“六子”。《五子诗》的排列次序,显然是按年龄排列。大约诸子结社之初,大家还都比较谦虚,还能“相序以齿”,谢榛正好以年长居首。到嘉靖三十二年(1553),吴国伦(1525-1593)加入了诗社,于是才有“七子”之名,称“七子社”。
由于谢榛在诗坛上早已享有盛誉,还有一整套较为完整的诗学理论,所以他的诗学理论和批评,对诗社中人产生了一种引导作用,甚至是指导作用。李攀龙在《寄茂秦》诗中称:“论诗到尔长。”(《沧溟集》卷六)这一点被后代的文学史家所肯定,如钱谦益说:(七子)“称诗之指要,实自茂秦发之。”(《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谢山人榛”)朱彝尊也说:“七子结社之初,李、王得名未盛,称诗选格,多取定于四溟。”(《静志居诗话》卷一三)这种情形,在谢榛的《诗家直说》卷三中有详细的记载:
予客京时,李于鳞(李攀龙)、王元美(王世贞)、徐子与(徐中行)、梁公实(梁有誉)、宗子相(宗臣)诸君召余结社赋诗。一日,因谈初唐、盛唐十二家诗集并李、杜二家,孰可专为楷范,或云沈(缙冢、宋(之问),或云李、杜,或云王(维)、孟(浩然)。予默然久之,曰:“历观十四家所作,咸可为法。当选其诸集中之最佳者,录成一帙,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得此三要,则造乎浑沦,不必塑谪仙而画少陵也。夫万物一我也,千古一心也,易驳而为纯,去浊而归清,使李、杜诸公复起,孰以予为可教也。”诸公笑而然之。是夕,梦李、杜二公登堂谓余曰:“子老狂而遽言如此。若能出入十四家之间,俾人莫知所宗,则十四家又添一家矣。子其勉之。”
这段话较为集中、全面、具体地体现了谢榛的学唐复古的诗学主张和诗学步骤,而且切实可行,便于效法。谢榛的诗学理论,对李攀龙、王世贞等人的这种“传染”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也是历久弥新的。这一点,从其他六子后来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中,能够非常明显地看出来。
不久,谢榛又离开了京城,在各地漂游。他本来就是浪迹天涯的山人,不会在一个地方待太久。这时,李攀龙在六子当中最年长,俨然成为一言九鼎的诗社宗主。王世贞《李于鳞先生传》记述道:“其同舍郎徐中行、梁有誉、不佞世贞,及吴舍人国伦、宗考功臣,相与切千古之事,于鳞咸弟畜之。为社会,时有所赋咏,人人意自得,最后于鳞出片语,则人人自失也。”(《m州四部稿》卷八三)
还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不知什么缘故,李攀龙跟谢榛已经发生了龃龉。次年(1554),李攀龙竟然致书与谢榛绝交(《沧溟集》卷二五《戏为绝谢茂秦书》)。而王世贞等人都站在李攀龙一边,交口诋毁谢榛,最后甚至把他在“七子社”中除名。比如王世贞在他的著名谈艺之作《艺苑卮言》中,说谢氏的诗“丑俗稚钝,一字不通”,却偏要“高自称许”,骂他“何不以溺自照”,就是俗语中骂人的话:何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的嘴脸。谢榛有《杂感寄都门旧知》诗,说:“奈何君子交,中途相弃置”,就是为此而发的感慨。在谢榛看来,双方交恶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曾经对诸子的诗作都做过直率的批评,而诸子不肯接受,也不能接受。实际上,这主要还是因为李攀龙、王世贞头角渐露,声望日高,他们几个人又都是进士出身,怎能容忍身为布衣的谢榛成为诗社领袖呢?徐谓曾作《廿八日雪》为谢榛鸣不平:昨见帙中大可诧,古人绝交宁不罢。谢榛既与为友朋,何事诗中显相骂?乃知朱毂华裾子,鱼肉布衣无顾忌。即令此辈忤谢榛,谢榛敢骂此辈未?回思世事发指冠,令我不酒亦不寒。”后来诸子与谢榛仍有来往,并时时提到他,双方并没有彻底绝交。
李祁,字萧远,生卒年不祥,约宋徽宗 政和中前后在世。雍丘人,少有诗名。宣和间,责监汉阳酒税。与王俊义首建正论。官至尚书郎。 一、诗词特色 李祁的词作语言清俊婉朴,意境超逸。《南歌子》写一片寂寥秋色里词人在岳阳楼上听哀筝,眼前只见江月凄凉,败叶萧萧,更有秋风袅袅,雾雨迷蒙,真是一派悲气弥漫,袭人心扉。 二、李祁诗词赏析 如梦令 春水湖塘深处,竹暗沙洲无路。 闲伴落花来,却信东风归去。 且住,且住,细看两山烟雨。 三、李祁名言 1、拍手趁西风。惊起乖龙。青山绿水古今同。惟有一轮山上月,长照江中。一点落金钟。浑似虚空。道人不住有云峰。但是人家清酒瓮,行处相逢。 2、雨步云行,饵风饮雾,平生游戏。笑此中空洞,都无一物,有神妙、浩然气。 3、少年随便数花须,老来心已无。 4、花深人静,帘锁御香清昼永。红药栏杆,玉案春风窈窕间。 5、楼下清歌,水流歌断春风暮。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碧水黄沙,梦到寻梅处。花无数,问花无语,明月随人去。 6、小舟谁在落梅村,正梦绕、清溪烟雨。桃花流水鳜鱼肥,恰趁得、江天佳处。 7、挂杖行穿翠筱,吹花醉绕江梅。故园心事老相催,此意陶潜能会。 8、春水湖塘深处,竹暗沙洲无路。闲伴落花来,却信东风归去。且住,且住,细看两山烟雨。 9、喜入秋波娇欲溜。眽眽青山两眉秀。 10、扫尽云南梦北,看三江五湖秋水。狂歌两解,清尊一举,超然千里。 11、不见玉人清晓,长啸一声云杪。碧水满阑塘,竹外一枝风袅。奇妙,奇妙,半夜山空月皎。 12、汉家恩深幸不早,此身终向胡中老。此身傥负汉宫恩,杀尽青青原上草。 13、袅袅秋风起,萧萧败叶声。岳阳楼上听哀筝,楼下凄凉江月为谁明。雾雨沉云梦,烟波渺洞庭。可怜无处问湘灵,只有没有情江水绕孤城。 关于李祁名言2 一、物简介 李祁得中榜眼后,授应奉翰林文字。时农民起义爆发,元朝统治岌岌可危。李祁母老就养江南,李祁改任婺源州同知。累迁江浙儒学副提举。以后,由于母亲去世,回乡服丧,李祁归隐江西永新,后又躲避乱世,藏入云阳山中。 李祁崇尚名节,平日与人谈话,言语从不偏离君、臣之礼义。当元朝复亡之际,李祁在家乡听到元军溃败,常十分忧愤,以至于食不下咽。每谈及国家事,常常痛哭流涕。李祁的同科进士余阙,为右榜第二名,后来在抗击明军中战死。李祁为余阙的著述《青阳集》作序时,自以“不得乘一障效死为恨”。在序中还写道“世之贪生畏死甘就屈辱,腼然以面目视人者,斯文之丧益扫地尽矣”。总制新安的官员永新千户余茂,在李祁殁后,刻印其遗文《云阳先生集》十卷行世。到了以后的明朝弘治年间,李祁五世从孙李东阳为大学士,又托吉安太守顾天锡重版该书。 洪武初年,明太祖开“礼乐馆”,征聘宿学名儒,李祁坚决回绝明朝的邀请。自号不二心老人。蛰居穷乡三十年,到了古稀之年,遭遇兵乱,乱中受伤,而后去世。时年73岁。李祁擅长于行、草大字书法,风格遒劲、飘逸而含古意。明李东阳《怀麓堂集》中称:李祁楷书精湛。他也能诗擅文,他的诗作在《四库提要》中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的诗作“冲融和平,自合节奏”。其诗文近千篇,仅存《云阳集》。部分载于《明史·艺文志》。收入《沅湘耆旧集》一书的有七十五首。 著有《云阳先生集》十卷。 注: 在《新元史》、《中国书法大辞典》中都将李祁误为一甲第一名状元,将“齐”、“祁”相混淆。 代表作品: 《如梦令》、《南歌子》、《青玉案》、《点绛唇》等。其中两首《如梦令》写得辞浅意真,琅琅上口,韵味无穷。 二、诗词选摘 1、题画二绝 浩浩沧波天四围,秋风一鹤夜来归。 只应梦里闻长笛,知是年时旧羽衣。 町畦高下水漫漫,痛惜辛勤学种田。 便拟明朝结长网,与翁同住浙江边。 2、和咏海棠韵 名花初发爱轻阴,翠袖红妆新满林。 步入锦帷香径小,醉扶银烛画堂深。 妖饶喜识春风面,零落愁关夜雨心。 多幸凤凰池上客,为抽劳思写清吟。 注释: ①轻阴: 疏淡的树荫。与浓荫相对。 ②锦帷: 锦帐。 3、一镜亭夜坐 静夜临深池,萧条不成寐。 蟾光上下浮,清飙左右至。 潜鱼既息波,幽鸟亦敛翅。 仰视河汉明,悠然发深喟。 注释: ③蟾光: 月色,月光。 ④清飙: 清风。 4、赠王汝贤 澒洞知谁在,仓皇赖汝贤。 壮心抛舞剑,惊胆落虚弦。 暮雨沧江上,春风绿柳边。 高歌聊自遣,世事欲茫然。 注释: ①澒(hòng): 弥漫无边。 ②自遣: 发抒排遣自己的感情。 5、题王与龄畦乐 有客依南浦,长年学种畦。 才高宜世用,性僻爱幽栖。 菜甲侵腰长,桑枝刺眼低。 不因来往熟,那得自成蹊。 注释: ①畦(qí): 田园中分成的小区。 ②菜甲: 菜初生的叶芽。 6、和王子让席上韵 衰年愁对酒,壮志忆题桥。 遇事难开口,逢人愧折腰。 乐传天上谱,心逐莫归樵。 宴罢骊歌发,蹉跎又一朝。 注释: ①骊歌: 告别的歌。 ②蹉跎: 失意,虚度光阴。 7、题画鹰 劲翮排霜戟,天寒气转骄。 草间狐兔尽,侧目望青霄。 注释: ①劲翮(hé): 矫健的翅膀。 ②青霄: 青天。 8、题风雨图 山中老子百年余,前代衣冠只自如。 高阁卷帘无一事,满天风雨坐看书。 9、题赤鲤图 风翻雷吼动乾坤,赤鲤腾波势独尊。 无数闲鳞齐上下,欲随春浪过龙门。 10、题雪禽 幽禽栖稳棘枝低,黯惨江天雪四围。 明日郊原晴烂漫,好寻芳树弄毛衣。 注释: ①幽禽: 鸣声幽雅的禽鸟。 ②黯惨: 昏暗惨淡。 11、和咏鹤 老去曾看相鹤经,暂从华馆试伶俜。 几年养就丹砂顶,竟日闲梳白雪翎。 万里壮心原自许,九霄清唳好谁听。 神仙旧侣知何在,遥望蓬莱一点青。 注释: ①伶俜: 孤单无依的样子。 ②清唳: 鹤鸣声。 12、次贺琴南韵 茅屋秋风古道傍,衰容不似去年强。 汉廷无梦陈三策,楚水空怀赋九章。 落日乱鸦红树老,断云孤雁碧天长。 相思无限关心事,不为催诗急雨忙。 注释: ①三策: 汉董仲舒以贤良对天人三策,为武帝所赏识,任为江都相。后用为典实,借指经世良谋。 ②九章: 《楚辞》篇名。战国楚人屈原作。表达了他对楚国现状的忧虑和宁死不屈的坚贞之心。 13、和青原寺长老无诘见寄 毵毵白发旧儒臣,几见江南物候新。 问讯枉烦林下士,变衰只似梦中人。 隔帘听雨常经久,倚户看山不厌频。 更欲就依禅榻伴,炉烟终日澹氤氲。 注释: ①长老: 住持僧的尊称。 ②毵毵(sān·sān): 形容毛发细长披垂。 14、贺俞总制造新衙 为惜频年汗马劳,更闻新署列官曹。 貔貅夜宿辕门静,鸾鹄晨趋剑佩高。 月满丽谯添雉堞,雨深山寨长蓬蒿。 公余秀水桥边路,千骑鸣笳拥节旄。 注释: ①官曹: 官吏办事机关。 ②貔貅(pì·xiū): 古籍中的两种猛兽,连用以比喻勇猛的战士。 ③鸾鹄: 鸾与鹄,比喻贤臣。 ④丽谯: 华丽的高楼。 ⑤雉堞: 城上短墙,泛指城墙。 ⑥公余: 办公时间以外的`时间。 ⑦千骑: 形容人马很多,一人一马称为一骑。 ⑧鸣笳: 吹奏笳笛,古代贵官出行,前导鸣笳以启路,亦作进军之号。 ⑨节旄: 旌节上所缀的牦牛尾饰物。 15、送非空晦之二上人归青原 青原山气郁盘纡,去郭连村十里余。 洗钵水香晨粥后,读书灯烬晓钟初。 晴天小阁收摩衲,暖日轻云护苾刍。 愿得明年筋力健,径寻溪路访深居。 注释: ①盘纡: 纡回曲折。 ②郭: 城外围着城的墙。 ③钵(bō): 洗涤或盛放东西的陶制的器具。 ④苾刍(bì·chú): 比丘,本西域草名,梵语以喻出家的佛弟子,为受具足戒者之通称。 16、和钟德恭见寄 江湖风浪日萧萧,鳅蟹鱼虾乱踯跳。 诸葛有才终复汉,管宁无计漫依辽。 烟消故国川原净,秋入空山草木凋。 犹恨归来相见晩,暮云春树碧天遥。 注释: ①诸葛: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民间故事对他的智慧谋略多所渲染,故常借指足智多谋的人物。 ②管宁: 管宁,字幼安,三国时期魏国高士。 17、送吴俊杰归江东 幕下貔貅十万人,幕中宾客罕同伦。 挥戈略陈天回日,点烛论兵夜向晨。 禾水衣冠仍草草,星源文物故彬彬。 知君剩有安边策,定约重来立要津。 注释: ①同伦: 同一等第。 ②略陈: 简要的陈述。 ③要津: 重要的渡口。 18、和刘子伦韵奉吴孟勤 不是衰翁爱索居,只缘多病故人疏。 来依陆氏三间屋,胜得刘公一纸书。 同辈漫推年齿大,后生应笑老成迂。 知心赖有通家子,早晩相过意迥殊。 注释: ①索居: 孤独地散处一方。 ②一纸书: 代指书信。 ③年齿: 年纪,岁数。 ④通家: 两家通好,世交。 19、和友人见寄 碧天如水幕云妆,又见江南一片秋。 乱后年华多荏苒,客中踪迹故淹留。 露漙金井桐阴薄,月上瑶阶竹影修。 遥想辕门凉气早,壶浆来往百无忧。 注释: ①荏苒: 形容时间渐渐逝去。 ②淹留: 逗留,滞留。 ③露漙(tuán): 露水盛多。 ④金井: 井栏上有雕饰的井,一般用以指宫庭园林里的井。 ⑤辕门: 官署的外门。 ⑥壶浆: 茶水﹑酒浆。以壶盛之,故称。 20、御赐恩荣宴 堂吏喧呼拥后先,彩帘微动八音宣, 圣恩汪濊儒臣集,天语叮咛宰相传。 翠叶银幡高压帽,玉盘珍果漫堆筵。 沾濡拜舞归来晩,马上题诗不记鞭。 注释: ①御赐恩荣宴: 科举时代,殿试后,由皇帝亲临宣布登第名次,随即设宴招待新进土。唐宋两代称“闻喜宴”。宋太宗始设宴于琼林苑,故又称“琼林宴”。元代赐宴翰林国史院,明清两代设宴于礼部,均称“恩荣宴”。 ②堂吏: 官名。 ③八音: 中国古代根据制作材料对乐器的分类。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④汪濊(wèi): 深广。 ⑤沾濡: 浸湿,多指恩泽普及。 21、同孙彦能游山庵 缘崖涉清泚,披草得幽径。 萧条双桧门,独立一松劲。 入门听微钟,心垢一时净。 向来饱干戈,栋宇兀偏正。 空庭鸟雀喧,坏壁龙虎暝。 徒能起咨嗟,无复耸观敬。 三叹复出门,乾坤几时定。 注释: ①清泚: 清澈的水。 ②咨嗟: 叹息。 三、名言名句 1、楼下清歌,水流歌断春风暮。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碧水黄沙,梦到寻梅处。花无数,问花无语,明月随人去。 2、少年随意数花须,老来心已无。 3、花深人静,帘锁御香清昼永。红药栏杆,玉案春风窈窕间。 4、拍手趁西风。惊起乖龙。青山绿水古今同。唯有一轮山上月,长照江中。一点落金钟。浑似虚空。道人不住有云峰。但是人家清酒瓮,行处相逢。 5、喜入秋波娇欲溜。脉脉青山两眉秀。 6、不见玉人清晓,长啸一声云杪。碧水满阑塘,竹外一枝风袅。奇妙,奇妙,半夜山空月皎。 7、春水湖塘深处,竹暗沙洲无路。闲伴落花来,却信东风归去。且住,且住,细看两山烟雨。
关于“祝二人新婚的诗词”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eshimuye]投稿,不代表庄赫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eshimuye.cn/zhis/202507-912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庄赫号的签约作者“heshimuye”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祝二人新婚的诗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祝二人新婚的诗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祝二人新婚的诗词有...
文章不错《祝二人新婚的诗词》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