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视电阻率测深”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视电阻率测深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3.3.3.1 方法简介
3.3.3.1.1 基本原理
以地下不同岩矿石的电阻率差异为基础,建立人工电流场,并以不同的极距观测同一测点在不同深度处岩矿石的视电阻率;通过研究地电断面,查明地质构造或解决与深度有关的地质问题[2]。
3.3.3.1.2 应用范围及适用条件
主要适宜于解决具有垂向电性差异、产状近于水平的地质问题。常用于探查:覆盖层厚度;基岩起伏;隐伏的断层;划分不同电性层,并确定其埋深和厚度;探查地下溶洞,寻找含水层等。
视电阻率测深法的应用,应满足下列条件:探测对象与围岩或其他地质体之间存在较明显的电阻率差异;探测对象产生的电阻率异常能从干扰背景中分辨出来。若接地条件严重困难、地形影响大、地电断面中存在强烈的电性屏蔽层、有强大的工业游散电流时不宜安排视电阻率测深。
3.3.3.1.3 工作布置原则与观测方法
测线应尽量垂直于勘查对象的走向,并尽可能避免或减小地形影响和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对局部不均匀地质体,应设计不同方位的主测线与旁测线。
常用的视电阻率测深装置有:对称四极、三极、环形测深和五极纵轴测深装置。
对称四极法:使用最多的一种装置。←AMNB→。供电电极AB和测量电极MN均对称于测点布设,AB距按一定要求逐渐增大,MN距根据AB距的变化进行调整。每改变一次供电极,计算一个视电阻率值,这样就可获得一条反映不同深度电性变化的视电阻率测深曲线。
三极测深法:一般遇到因地表障碍物(如河流、冲沟、峡谷等)而无法加大极距的情况时,可采用三极测深法。←AMN∞。B极置于无穷远,A极逐渐增大,MN距根据AO距的变化进行调整。当电性层水平且均匀的情况下,三极装置与对称四极装置的测量结果完全相同。
环形测深法:是在地表某点利用对称四极装置进行的多方位测量,相邻方位之间的夹角一般为45°。观测结果用ρS极形图表示。
五极纵轴测深法:一般对非层状地质体如溶洞等的探测,五极纵轴测深法有较好的勘探效果,具有分辨率强、曲线直观、解释简单等优点。供电极A置于地表测深点处,以A为原点,两侧与其相距为L处设供电电极B1、B2,电极距L=AB1=AB2。沿纵轴方向布设测量电极MN,依次移动测量电极,逐点观测电位差和电流后便可计算各点视电阻率,所测视电阻率的变化就反映了测点下方一定深度范围内地质体的存在及电性变化。
3.3.3.1.4 资料整理及成果解释
检查验收合格的观测资料,编绘系列基础图件:电测深曲线图(册)、等视电阻率断面图、地电断面图、环形测深极形图、综合剖面图及地质推断解释成果图等。
资料解释分为定性解释和定量解释,定性解释可以给出测区内电性层的分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定量解释,则可获得电性层的埋深及厚度。首先应研究测区电性参数,除收集、实测区内的地层、岩石电性参数外,有条件时应对区内的已知钻孔进行孔旁测深,以获取可靠的电性资料,为定性、定量解释提供依据。
定性解释主要是根据系列图件的综合分析,来确定测深曲线反映的地电断面类型与地质分界面的关系,建立测区内地电断面变化的初步概念。形成:曲线类型图、ρS等值线断面图、ρS等值线平面图等。
定量或半定量解释主要是获取测区内地层、构造产状和目标地质体的定量资料,确定电测深曲线所反映的各电性层的厚度、深度和电阻率。主要有量板解释法,计算机正、反演计算法及模型半定量解释法等。
岩溶裂隙带由于发育不均匀,复杂多变,层理不清,往往不能构成完整的电性层,而只是使电测深曲线产生异常变化或拐折现象。随着岩溶发育的程度不同,电测深曲线在正常上升时出现轻微的跳跃或呈锯齿状、台阶状,以至构成明显的低阻拐折段,甚至出现低阻电性层等。当采用非等比装置时,曲线接头脱节不正常,出现大张口、交叉或喇叭口等现象。因此在碳酸盐岩地区,电测深曲线的这些特征常是判别岩溶存在和发育程度的标志,根据曲线异常点或拐点部分对应的AB/2极距与岩溶发育带埋藏深度H之间的关系的经验公式:H=(0.8-1)AB/2[3],可以近似地确定岩溶发育带的埋藏深度,以及按ρS的变化,大体估计岩溶、破碎带发育程度和划分相对富水地段等。但是在高阻的灰岩地区,相对低阻的异常和电测深曲线的畸变,并不总是岩溶的反映,如泥质灰岩、低阻夹层、倾角大的岩层接触界面、地形及电性不均等干扰现象,也能引起曲线的变化。因此,只有密切结合具体情况,充分掌握地质、水文地质、岩层电性及地形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研究,才能取得正确的解释。
3.3.3.2 试验情况
主要用于查明研究区一定深度范围内地层、构造、水文地质结构、岩溶发育的垂向分带和水平分带特征及富水性。本次试验共选择了5个实验点,布置电测深剖面27条,视电阻率测深294点,环形测深5点。实测结果,基本查明了区内250m深度范围内的地层结构、埋深与分布,结合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分析研究了5个实验区岩溶发育特征及其富水性,总结了泸西小江流域岩溶及水文地质特征与电性特征的对应规律,建立了地电特征的解释模型,优选了10个最佳取水孔位,最后通过多方法综合研究,布置了5个检验井,钻孔深度150~200m,均打到地下水,取得较好效果。
本次实验使用WDJD-1型和DZD-3型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采用对称四极装置,最大极距AB=1000m,供电时间5~10s。
3.3.3.3 主要成果
首先在三家村苗圃钻孔、大兴堡烟草站干孔及大衣村泉点布置了3个已知孔旁、泉旁的电测深试验点。三家村苗圃钻孔,电测深ρS曲线为A型(图3-4)。据收集的情况,溶孔发育、富水性强的岩溶带位于12~18m段,视电阻率曲线为角度约18°的平缓的上升曲线。大衣村路旁泉点的电测深ρS曲线(图3-5)呈A型,AB/2小于42m的前支曲线上升角度基本为24°~36°,反映岩溶总体为中等发育带,尾支视电阻率曲线上升角度大于40°,反映岩体完整。大衣村泉旁电测深曲线总体反映岩溶发育弱,表明泉点的溶隙、裂隙发育,水力联系较好,地下水位埋藏浅。
图3-4 泸西小江流域三家村苗圃钻孔孔旁电测深曲线图
根据实测曲线,结合当地的水文地质特征,归纳总结了泸西小江流域岩溶水文地质特征与电性特征对应模型表(表3-4)。
大衣村、万亩果园实验点,位于泸西岩溶盆地上游溶丘台地槽谷、峰丛洼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好,岩溶地下水补给面积大、水量丰富,水位浅,局部有泉点出露。电测深结果显示,岩溶以中等发育(Ⅱ)为主,顶部埋深几米到几十米,万亩果园实验点可达100m以上。
三家村、大兴堡实验点,位于泸西岩溶盆地下游溶丘台地区,岩溶发育程度受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制约,呈不规则的分带性,越往南富水性差异越大。电测深结果显示,三家村实验点受西侧三家村断层的影响,局部发育岩溶强发育带(Ⅰ),其他以中等发育(Ⅱ)为主。而位于盆地富水块段南缘的大兴堡实验点,除工区北部4线414~560号点岩溶为中等发育(Ⅱ)外,其他测线测深曲线反映,除浅部混砾粘土和基岩顶部强风化裂隙带含水外,基岩风化带以下ρS曲线上升角度皆大于39°,与大兴堡烟草站干孔的孔旁测深曲线特征相似,表明大兴堡村以南深部岩溶以弱发育(Ⅲ)为主,未探测到岩溶管道。
图3-5 泸西小江流域大衣村泉点旁电测深曲线
表3-4 泸西小江流域岩溶水文地质特征与电性特征对应模型表
丁合村实验点位于泸西岩溶盆地上游西部边缘山地与盆底的接合地带丘陵区,岩溶发育不均匀,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盆地边缘地带无泉水出露,属于埋藏型隐伏的岩溶水源地。电测深曲线复杂,剖面ρS曲线横向变化大,表明岩溶发育极不均匀。视电阻率测深结果推测Ⅰ剖面450号点附近埋深56~96m为岩溶发育带,与钻孔验证深69.0~70.0m的溶蚀强烈的含水层段基本吻合,只是推断的岩溶发育带比钻孔验证的含水段范围大。
全区电测深ρS曲线类型以A型为主,部分为KHA、HA型等。由电测深剖面图中可看出,上部横向变化较大,成层性差,反映了岩溶不均匀、横向连通性差;深部曲线水平层状分布,表明岩溶具有水平发育和连通的趋势。图3-6是大衣村9线电测深工作成果,图中90、330和510号点都是测深曲线形态发生变化的部位,表明地层电性横向发生了变化,而且断面图中也有清晰的显示。从曲线起始点ρS值的变化也反映了地表的电性差异,330号点以西,ρS小于100Ω·m,以东ρS大于190Ω·m,说明西部第四系覆盖层厚,东部第四系覆盖层薄,部分地区灰岩层近于裸露。45号点首支ρS值很低,为18Ω·m,这是由于该点位于路边覆盖有较厚的铁矿渣上,受其干扰造成浅部电阻率降低,曲线产生畸变。总体剖面上部岩溶不均匀、横向连通性差;中深部岩溶具有水平发育和连通的趋势。
全区环形测深试验点布置在大衣村2个、三家村3个。
大衣村环形测深ρS极形图总体呈似等轴状,长短轴之比为1.1~1.3,显示岩溶发育方向不明显,相对较均匀(图3-7)。
三家村3个环形测深点,ρS极形图呈长条状,长短轴之比为2.2~4.0,显示岩溶发育方向明显,不均匀(图3-8)。并且同一条剖面相距100多米的测深点,其环形测深点反映的岩溶方向差异较大。如587/2点位于三家村断层东侧,ρS极形图AB/2=18m时,为圆形,主要反映浅部均匀的覆盖层。AB/2大于150m以上时,长轴方向为125°~305°的北西南东向,说明岩溶发育方向主要是受节理裂隙发育方向及发育程度的控制。407/2点位于三家村断层西侧,ρS极形图AB/2=18m时,为圆形,同样反映的是均匀的覆盖层。AB/2大于100m以上时,长轴方向为10°~196°近南北向,岩溶发育与节理裂隙有关。102/2点位于三家村以西,浅部AB/2=18m时,为圆形,反映的是均匀的覆盖层。AB/2大于100m以上时,ρS极形图长轴方向为50°~230°北东南西向,岩溶发育主要受构造、岩性控制。
上述资料表明,小江流域泸西岩溶盆地上游,岩溶发育较均匀,而下游岩溶发育方向性明显,不均匀。
据5个实验点钻孔验证,大衣村90/9点电测深推断的岩溶发育富水层与钻孔基本吻合(图3-9),钻孔揭露深度内岩溶发育,多以溶隙、溶孔的形态存在,地下水类型为岩溶潜水,孔深160m,最大涌水量Q=483.43m3/d。万亩果园基地90/10点电测深推断的结果与钻孔验证结果总体吻合,局部略有差异,浅层粘土层与基岩顶部泥质充填的白云岩层,电测深推断解释结果合为一层,分层解释的深度偏浅,相差约20m。电测深推断的含水层深度为63~130m,钻孔验证深度83~200m为含水较丰富的白云岩层。全孔上部岩溶发育,以溶隙、溶孔为主,下部岩溶不发育。地下水类型为岩溶裂隙水,孔深200.01m,最大涌水量Q=308.45m3/d。三家村102/2点电测深推断的富水层与钻孔大部分吻合,钻孔揭露深度内岩溶不发育,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地下水类型为岩溶潜水,略具承压性。孔深150.24m,最大涌水量Q=406.94m3/d。大兴堡480/4点电测深推断的富水层与钻孔验证结果总体一致,局部因干扰影响有差异(图3-10),电测深ρS曲线推测120~150m的岩溶强发育带是地表水管的影响所致。该实验点揭露深度内岩溶不发育,岩体中节理、裂隙发育,地下水类型为岩溶裂隙水,略具承压性。孔深150m,最大涌水量Q=782.55m3/d。丁合村实验点物探成果经综合研究与分析,推断浅层为10m厚的砂岩、泥岩,与钻探验证的0~1.80m为褐**粘土,1.80~8.50m为法郎组灰**薄—中层状泥岩夹粉砂岩较为接近;而推断10~40m的泥岩、页岩段,钻孔揭露8.50~150.60m为灰、浅灰色泥-粉晶中-厚层状灰岩、白云岩,岩石坚硬。可见泥质灰岩与泥岩、页岩都表现为低视电阻率,用电阻率法是无法区别的。孔深69.0~70.0m,溶蚀强烈,呈蜂窝状和溶洞,为主要的含水层段,与物探推测的56~96m的岩溶发育段基本吻合。孔深101.30~116.40m,节理裂隙较发育,溶蚀现象微弱,也是主要的含水层段。孔深150.6m,最大涌水量Q=848.45m3/d。
图3-6 泸西小江流域大衣村9线电测深综合剖面图
图3-7 泸西小江流域大衣村环形测深ρS极形图
图3-8 泸西小江流域三家村环形测深ρS极形图
3.3.3.4 结论
综上所述,所实施的实验点钻孔揭露深度内以发育溶隙、溶孔为主,主要含水层为个旧组白云岩。泸西岩溶盆地上游岩溶发育方向不明显,下游岩溶发育方向显著,并受构造、区域地下水径流的影响,不同部位方向不同,三家村西侧岩溶发育方向为北东向、南侧近南北向、东侧为北西向。所推断的富水层,大部分与钻孔结果吻合,电测深方法在岩溶地区寻找地下水,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当存在干扰,如泥质充填,钙,铁质浸染,地表水管等因素,往往视电阻率测深推测的深度存在较大误差,甚至影响了岩溶强弱的分层,还须借助其他物探方法综合解释。
图3-9 泸西小江流域万亩果园90/10电测深曲线图
图3-10 泸西小江流域大兴堡480/4电测深曲线图
为什么要加强地质构造分析,及时进行地质预测预报
云南煤矿安全监察局、云南省煤炭工业管理局近日联合印发了《云南省煤矿安全生产“红线”暨煤矿安全行政执法“底线”暂行规定》,确定了云南省煤矿企业不得触碰的安全生产红线,并细化了相应的处罚标准。《暂行规定》将于12月1日正式施行。
《暂行规定》明确了非法违法组织生产、建设,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超界限组织生产,开拓部署、生产布局、顶板管理不符合规定等15条煤矿安全生产红线。15条红线包含了100项内容。
15条 100项红线内容具体如下:
一、煤矿非法违法组织生产、建设的
(一)无证照或者证照不齐全、证照失效非法组织生产的;
(二)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安全设施设计未经审查批准擅自组织施工的;
(三)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和安全条件未经竣工验收和总体竣工验收合格擅自组织生产的;
(四)机械化改造项目未编制设计方案、未经审查批准擅自组织施工的;
(五)停止生产、停产整顿矿井未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验收批准擅自恢复生产的;
(六)将煤矿(矿井)承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的;
(七)煤矿将井下采掘工作面或者井巷维修作业对外承包的;
(八)承包方(承托方)未重新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进行生产或再次转包的。
二、煤矿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超界限组织生产的
(一)矿井全年产量超过矿井核定生产能力的;
(二)矿井月产量超过当月产量计划10%的;
(三)煤矿企业未制定井下劳动定员或者实际入井人数超过规定人数的;
(四)超出采矿许可证规定开采煤层层位进行开采的;
(五)超出采矿许可证载明的坐标控制范围开采的;
(六)改扩建矿井在非改扩建区域超出安全设计规定范围和规模生产的;
(七)擅自开采工业场地、矿界、防水和井巷等安全煤柱的。
三、矿井开拓部署、生产布局、顶板管理不符合规定的
(一)存在“一证多井”或回风井出煤的;
(二)小型矿井同时生产水平超过1个或大、中型矿井同时生产水平超过2个的;
(三)一个采区内同一煤层布置3个(含3个)以上回采工作面或5个(含5个)以上掘进工作面同时作业的;
(四)矿井单项(单位)工程开工前、采区开采前、采煤工作面回采前未编制施工组织设计、采区设计和作业规程并组织每个作业人员学习的,或者未按照设计组织施工、作业的;
(五)矿井未按批准的设计布置生产水平和生产采区的,或者在未形成生产系统或安全设施不完备的水平和采区提前组织开采的;
(六)矿井、采区和采煤工作面的安全出口不符合相关规定的;
(七)通过地质构造带、顶帮破碎地点时未采取加强支护措施的;
(八)在用巷道净断面不能满足行人、运输、通风和设置安全设施需要的;
(九)未按照采掘作业规程的规定管理顶帮或者空顶作业的;
(十)掘进巷道在揭露老空前未制定探查老空的安全措施或者揭露老空时未将人员撤至安全地点的;
(十一)未履行审批手续随意开掘巷道或启封密闭的;
(十二)露天采剥作业未按照设计规定控制采剥工作面的阶段高度、宽度、边坡角和最终边坡角的。
四、矿井通风系统不合理、不完善、不可靠组织生产的
(一)矿井未按批准的设计形成完整的独立通风系统的;
(二)要求设置专用回风巷的采区未按规定设置专用回风巷的;
(三)采区进(回)风巷未贯穿整个采区,或者虽贯穿整个采区但一段为进风、一段为回风的;
(四)矿井未采用机械通风或者没有备用主要通风机,以及不能保证主要通风机连续运转的;
(五)矿井总风量不足或者采掘工作面等主要用风地点风量不足的;
(六)采掘工作面等场所无风、微风、循环风作业或者违反规定串联通风的;
(七)未按规定设置风门、风桥、密闭等通风设施的;
五、矿井瓦斯防治工作不到位的
(一)擅自降低矿井瓦斯等级进行管理的;
(二)不按规定检查瓦斯或者存在漏检、假检行为的;
(三)井下瓦斯超限后不采取措施继续作业的;
(四)有《煤矿安全规程》第145条规定情况的矿井未建立地面永久抽放或者井下临时抽放瓦斯系统的;
(五)应进行瓦斯抽采的矿井在瓦斯抽采不达标区域进行采掘活动的;
(六)矿井安全监控系统的安装、使用、管理和维护不符合相关规定仍然进行采掘活动的;
(七)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未建立防治突出机构并配备相应专业人员或者未按规定配备防治突出装备和仪器的;
(八)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未落实区域和局部“两个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或者防突效果不达标仍然进行采掘活动的;
(九)有突出危险的新建矿井及突出矿井的新水平、新采区没有编制防突专项设计的。
六、矿井粉尘防治工作不到位的
(一)矿井未建立完善的防尘供水系统的;
(二)采掘工作面等产生粉尘的地点未采取防尘措施的;
(三)开采有煤尘爆炸危险煤层的矿井未采取预防和隔绝煤尘爆炸措施的;
(四)作业场所粉尘浓度超过国家安全标准或者行业安全标准的。
七、矿井防灭火工作不到位的
(一)矿井未设地面消防水池和井下消防管路系统或者井上、下未设置消防材料库的;
(二)未采取安全措施在井下和井口房内从事电焊、气焊和喷灯焊接作业的;
(三)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的煤层时,未编制防止自然发火设计或者未按设计组织生产的;
(四)高瓦斯矿井采用放顶煤采煤法采取措施后仍不能有效防治煤层自然发火的;
(五)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煤层的矿井,未选定自然发火观测站或者观测点位置并建立监测系统、未建立自然发火预测预报制度,未按规定采取预防性灌浆或者全部充填、注隋性气体等措施的;
(六)有自然发火征兆没有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继续生产的。
八、煤矿执行防治水规定不严格的
(一)未查明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和采空区、相邻矿井及废弃老窑积水等情况组织生产的;
(二)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没有配备防治水机构或人员,未按规定设置防治水设施和配备有关技术装备、仪器以及抢险救灾设备的;
(三)在有突水威胁区域进行采掘作业未按规定进行探放水的或者未使用专用的探放水钻机探水的;
(四)有明显透水征兆或者发现暴雨洪水灾害可能引发淹井等紧急情况不立即撤出井下作业人员的;
(五)未按照规定编制防治水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或者防治水图件的。
九、爆炸材料和爆破管理不严格的
(一)运输、储存、使用爆炸材料或者处置废弃爆炸材料,未建立专门安全管理制度、未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的;
(二)井下爆破工作未由取得资格证的专职爆破工担任的;
(三)未严格执行“一炮三检”和“三人联锁放炮”制度的;
(四)没有根据矿井瓦斯等级、煤尘爆炸危险性使用煤矿许用炸药和煤矿许用电雷管或者未使用专用发爆器的;
(五)裸露爆破或者炮眼无封泥、封泥不足和不实爆破的;
(六)存在采掘工作面风量不足、控顶距离不符合作业规程规定、爆破地点附近20m范围瓦斯浓度超过1%等情形仍然装药放炮的。
十、矿井运输提升设备使用管理不符合规定的
(一)人员上下的主要倾斜井巷垂深超过50m或者主要运输平巷长度超过1.5km,未采用机械运送人员的;
(二)使用串车提升的倾斜井巷未设置“一坡三挡”装置或者“一坡三挡”装置失效的;
(三)井下皮带运输未按规定设置综合保护装置或者保护装置失效的;
(四)提升运输设备安全保护装置不齐全、不可靠的;
(五)煤矿其他安全设备的安装、使用、检测、改造和报废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
(六)斜井提升时蹬钩、行人的。
十一、煤矿供电系统不可靠或者电气设备管理不到位的
(一)年产6万吨以上的煤矿没有双回路供电系统或有两个回路但取自一个区域变电所同一母线端的;
(二)矿井的两回路电源线路上分接其他负荷或者装设负荷定量器的;
(三)在井下带电检修、搬迁电气设备、电缆和电线的;
(四)井下供电系统保护装置不齐全或者未按照规定对保护装置进行跳闸试验的;
(五)选用的井下电气设备不符合规定或者在用防爆电气设备未取得“产品合格证”、“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的;
(六)井下防爆电气设备失爆的。
十二、煤矿应急处置工作不到位的
(一)煤矿没有矿山救护队为其服务的;
(二)未按规定编制应急救援预案或未定期组织演练的;
(三)矿井排放瓦斯、启封火区、震动爆破、反风演习等安全技术工作未制定安全技术措施或者没有矿山救护队参加执行的;
(四)主要负责人在本矿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不及时组织抢险救援或者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的;
(五)主要负责人不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的。
十三、煤矿使用明令禁止使用或者淘汰的设备、工艺的
(一)被列入国家应予淘汰的煤矿机电设备和工艺目录的产品或工艺,超过规定期限仍在使用的;
(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仍继续使用架线式电机车的;
(三)矿井提升人员的绞车、钢丝绳、提升容器、斜井人车以及矿用安全仪器仪表等未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未按规定进行定期检验的;
(四)使用非阻燃皮带、非阻燃电缆的;
(五)采用不能保证2个畅通安全出口采煤工艺开采(三角煤、残留煤柱按规定开采者除外)的;
(六)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煤层(薄煤层除外)矿井采用前进式采煤方法的;
(七)永久井巷采用木支护或混凝土棚支护的。
十四、煤矿安全培训工作不到位的
(一)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按照规定经考核合格的;
(二)特种作业人员未按照规定取得相应资格证上岗作业的;
(三)井下作业人员未经安全培训上岗作业的。
十五、煤矿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的
(一)未按照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
(二)未依法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的;
(三)煤矿不及时、准确填绘反映实际情况的图纸的;
(四)未结合实际情况开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并形成普查报告的;
(五)煤矿隐瞒本矿存在的事故隐患及其他安全问题或者提供虚假情况的;
(六)煤矿不严格执行领导带班下井制度的;
(七)煤矿交接班制度执行不严格或者两班交叉作业的;
(八)未按规定排查治理事故隐患的;
(九)煤矿有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问题仍然进行生产的。
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分为以下级别:
①根据地质灾害对隧道施工安全的危害程度,分为以下四级:
A级:存在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段,如大型暗河系统,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软弱、破碎、富水、导水性良好的地层和大型断层破碎带,特殊地质地段,重大物探异常地段,可能产生大型、特大型突水突泥地段,诱发重大环境地质灾害的地段,高地应力、瓦斯、天然气、放射性问题严重的地段以及人为坑洞等。
B级:中、小型突水突泥地段,较大物探异常地段,断裂带等。
C级:水文地质条件较好的碳酸盐岩及碎屑岩地段、小型断层破碎带,发生突水突泥的可能性较小。
D级:非可溶岩地段,发生突水突泥的可能性极小。
②不同地质风险地段的预报方式为:
A级预报:采用地质分析法、地震波反射法或声波反射法、地质雷达、红外探测、超前水平钻探等手段进行综合预报。首先以地质分析法进行长距离预报,然后采用中长距离地震波反射法或声波反射法和一种或几种短距离物探方法相结合进行预报,同时进行多孔超前钻探探查。
B级预报:采用地质分析法、地震波反射法或声波反射法,辅以红外探测、地质雷达,进行必要的超前水平钻孔。当发现局部地段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时,按A级要求实施。
C级预报:以地质分析法为主。对重要的地质(层)界面、断层或物探异常地段可采用地震波反射法或声波反射法进行探测,必要时采用红外探测和超前水平钻孔。
目前在隧道施工期间采用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从专业技术方面可分为常规地质法和物探法两大类,具体有以下几种:(1)超前导坑;(2)正洞地质素描;(3)水平超前探孔;(4)声波测试;(5)红外探水;(6)电磁波法;(7)弹性波法。
关于“视电阻率测深”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eshimuye]投稿,不代表庄赫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eshimuye.cn/zlan/202507-578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庄赫号的签约作者“heshimuye”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视电阻率测深”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视电阻率测深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3.3.3.1 方法简介3...
文章不错《视电阻率测深》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