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的历史源流

网上有关“竹刻的历史源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竹刻的历史源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竹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专门艺术。由于不易保存的缘故,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甚少。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彩漆龙纹竹佃,是现今已知较早的竹雕器。竹勺以龙纹及编辫纹为饰,并用浮雕、透雕两种技法,精美而珍贵。《南齐书·明僧绍传》记载齐高帝赐明僧绍竹根如意笋箨冠。北周庚信《奉报赵王惠酒》诗有“野炉燃树叶,山杯捧竹根”的诗句,可知当时雕竹制器的概况。唐代竹刻在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五》中记载颇详,当时的竹刻技艺及作品与当时之金银镂錾、石刻线雕同一意趣,并已出现“留青”的刻法宋代竹刻家詹成所造鸟笼“四面花板,皆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悉俱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其雕艺之高、做工之细、构思之妙,堪为后人楷模,影响深远。

历史悠久的竹刻艺术,发展至明代中期成为专门的艺术。

明清时期,中国竹刻工艺日益繁荣。竹刻在盛产竹子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上海嘉定与江苏金陵两派。两派竹刻艺术家既从竹根刻圆雕人物,又在竹制笔筒、扇骨上镌刻,有的还善于利用株皮与肤里的不同质感创造“留青”的特殊艺术效果。金陵派以濮仲谦为首,此派竹刻风格开始简朴,后渐工细。嘉定派竹刻影响更大,作者大都擅长书画,用刀如笔,雅俗共赏。

明中期最初仅仅是少数文化水平较高的艺术家致力于竹刻,以后竹刻技艺日臻精湛,他们或父子相传、或师徒授受、或私自仿效,涌现出既具较高文化修养,又颇有艺术造诣的竹刻家,并雕刻出代表明代最高水平作品,从而使竹刻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产业。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是竹刻工艺兴旺时期。著名“竹人”有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父子。朱氏三代竹刻珍器,能流传到今天的已属凤毛麟角。进上海博物馆藏有朱稚征所刻香熏,取材于一截紫竹,下设底座。香熏通体饰以镂雕仙人练丹图。所刻人物、器件。风景布局无不得当,人物形态神韵呼之欲出。清代竹刻笔筒,用“角孚”款。由一截天生椭圆扁竹刻就,得自然造化之妙。正面为渔翁夜泊图,渔夫与隐士神态逼真;水面浪水粼粼,芦苇折腰;背景则是嵯峨大山、树木参天、依岩而立、花叶枝蔓,栩栩如生。另一件故宫所藏竹刻珍品“牧牛图竹雕笔筒”也极为有名气。作品作者估计为清代嘉定竹人。牧牛图竹雕笔筒,由一段二节的偏欹竹根雕作,方14厘米,其径弧曲不一,上下不等。作者因势随形,运笔施刀,雕刻成山拗“牧牛”图景,牧牛图背景山壁如削,却又参差凹凸,作者借用其间自然竹节而为窄狭起伏山径。刻面上有二牛,大牛首出弯角,体魄强壮、小牛逍遥自在,似乎在窥视草间跳跃的昆虫,形象极为逼真。作者运用竹肌之筋,也很巧妙。刻雕的山体,显出竹筋的功能,犹如中国画画山技法的斧劈皴,平添山势峻峭、地面苔点密铺,倍增旷野生趣。

竹刻之所以能在明代中期成为专门的艺术,一是竹材廉价易得,二是竹刻名家的出现并形成流派。廉价的竹材欲想与质地高贵的紫檀木、象牙、犀角一比高低,只有在雕刻技法上创新,在器型、装饰题材上求变、出异,不断攀登新的艺术高峰。这个过程正是诞生竹刻名家的充分必要条件,同时在当时也形成了两个竹刻中心,一个是浙江的嘉定(今上海嘉定),一个是江苏的金陵(今南京)。后人按地域冠以派别,因而就有了以朱鹤为代表的嘉定派和以濮仲谦为代表的金陵派。专家把竹刻艺术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明、清前期和清后期。

明代竹刻的技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嘉定派以深刻表现高浮雕或圆雕的刻法,代表人物为朱鹤、朱缨、朱稚征,人称“嘉定三朱”或“朱氏三松”;二是金陵派以浅刻或略施刀凿即可成器的刻法,代表人物为濮仲谦;三是以留青作阳文花纹的刻法,代表人物为张希黄。

清初至乾隆(1644—1795)划为竹刻的清前期。单从时间跨度上说,此清前期包括了人们习惯上所分的清初和清中两个时间段。清前期竹雕十分发达,竹刻艺人继承了明代的刻法,同时又有不少创新。吴之墦创“薄地阳文”浅浮雕,封锡禄及其…门的圆雕,周颢用刀如运笔阴刻山水、竹石,潘西凤随意刮磨而得自然之趣。他们在当时即颇有影响,技艺皆达到了极致,后人效法,无人企及。乾隆时期仿古之风盛行,在竹刻中亦出现了仿青铜器的竹雕,多见巧思,已毕肖古铜器为能事,鼎、卣、尊、壶,无所不备,从清竹雕提梁卣(图3)可窥见一斑。贴黄器,穷工殚巧,突破了竹材固有的圆筒形状,使器物形状丰富多姿,质地有了象牙的感觉。因此可以说清前期是竹刻的鼎盛期。

清后期可能是刻竹者自己不能自画自刻,须请画家代为画稿设计,刻与画分离,刻竹者成为单纯的刻工,只能在竹材的表面落刀做文章,不可能刻去一层求人再画一层。故此,清后期的竹刻作品,大都是低而浅的阳文或阴文,器型多臂搁、扇骨。相反,昔日流行的圆雕器物,透雕、高浮雕之笔筒、香筒却难觅踪影。所以说,清后期的竹刻艺术日渐衰落。清后期载入史册的竹刻家较清前期多,但堪称大家的罕见其人。造诣较高的有善刻留青的尚勋和使用“陷地浅刻”的方絮。一些未刻署款之竹刻作品,只要其历史、艺术价值很高,同名家名作一样,在竹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一般而言,不需要去皮,但是在竹子表面,需要根据你制作的需要,进行加工涂色。

竹雕;竹雕艺术品,在中国工艺品五彩缤纷的花园里,是一朵奇葩。整体来说,它的历史很短。十七世纪初(明代),亦即明代下半叶,曾产生许多名家。由于艺术风格的不同,而形成不同地区的特色。著名的有嘉定派和金陵派。

竹雕在通常资料甚丰的明清风俗画中亦付阙如,然而木版印刷却提供很多与竹雕有关的研究资料。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初期,木刻版画对一般小工艺的内容都有着深切的影响,对竹雕尤其明显。有些竹雕的构图以版画为蓝本,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由朱稚征雕刻的《窥简》笔筒所采用的题材与构图,是直接从陈洪授的版画摹写而来。当时版画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用作书籍的插画和酒牌。

根据竹材的应用,竹雕可分为两种,即茎雕与根雕。用竹茎雕刻的,多取茎节以下六寸及以上一寸的部分将之分段割出,以便制造需要坚硬底部的笔筒及其他圆筒形器物。凡需底部的,则可把竹竿两节间的圆筒形的部分截割下来刻制,然后一端镶以木、象牙或兽角制成的底座。竹制的香筒及牙笺筒等的制作多用此法。至于笔搁则利用竹竿与节间的笔直部分,将之垂直破开而制成。根雕是利用坚实的竹根雕刻,竹根,通常带有很多瘤节或卷须式的小根等。

竹雕家对竹的选择非常严谨,常用作雕竹的品种是毛竹或楠竹。它坚厚的外皮及细密的纹理结构正适宜具体而微的雕刻,这类竹多产于浙江省的天目山。较罕有的品种是一种具有近长方形横切面的方竹,此外还有其他种类,都可作属竹雕的材料。生长了三至四年的竹是最适宜用作雕刻的,太老或太嫩的竹,纹理结构没有那么细密,同时在干燥时更易于爆裂。 虽然竹的用途非常广泛,但就艺术雕刻家的作品和工艺作坊的制品来看,竹刻品种仍属有限。制品包括大小不等的笔筒、香筒及其他的筒形盛器、笔搁、纸镇、小盒、人物及动物模型、山水小景。其他还有像如意一类的器物与犀角杯风格相近的杯形器、明清间的文士常用之折扇骨等。间或亦有较实用的日用品如尘拂柄和搔背(不求人)等。整体来说,中国竹雕器物还是以文具为主。 竹雕和木刻的技巧具有其不同之处。

竹脆薄的表面和坚韧的纤维不容许刻者在运刀时出错,由于竹的根部奇形怪状,因此以竹根雕刻,比处理其他物料更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和组织力。 栽种了三年的竹已适合用作雕刻之用。整棵竹连根拔起后,即分截成段,使竹面干净,才用纸包裹起来以便搬运。待用的竹,先放在沸水中泡半小时,然后放在室内阴凉一角待其阴干(这段阴干的时间需达两年之久,若竹材是用作扇骨,阴干的时间可略稍短) 雕刻之前,先用刀将竹子的最外表皮削去,但欲作留青雕刻,则无需削去表皮。 不同派别的艺术家,擅用某种不同的技法,因此,掌握雕竹技巧,对雕竹的鉴定和分类均有帮助。

刻竹的方法有很多种类,一件成功的作品,往往以某一方法为主,同时施用其他方法,这样刀的韵味必然丰富,艺术的效果也就越好。刻竹是作者的情思驰骋于竹,用刀来传达自己心中的情感,全凭自己的悟性,恰当地运用各种刻竹方法。现将主要刻法分述如下: 

一、立体雕: 1、圆雕:即立体雕。大多为五面雕刻,底面留款识,以文房器具和摆件为主,以竹根为主要材料。 2、透雕:画面以外空白处镂空。或层次之间透空,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以香筒、笔筒为主。大多为四面体雕刻。以竹筒为主要材料。 

3、高浮雕:

不作镂空的具有相当立体感的浮雕。以三面体雕刻为主,常用于笔筒,以竹筒为主要材料。 4、浮雕:具有一定立体感的浮雕,以正面雕刻为主,主要用于笔筒。 5、深雕:又名陷地深刻,是凹刻中最深的一种,具有相当的立体感,和浮雕、透雕等法结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凹刻的浮雕,如金属模具中的阴模。此种刻法不多见,主要用于笔筒。以雕刻蔬菜、荷花等到为主。 

二、平面雕刻: 

1、 浅浮雕:

以平面雕刻为主,略作有立体感的层次,又名薄地阳文,如同印纽雕刻中的薄意雕。 

2、 留青雕:

又名皮雕,是皮雕中的凸刻法,将图文留于竹皮(青)上,其余铲去为底(地)。如果图文再以浅刻法,分出层次,使具有深淡的墨色效果,为留青雕之上品。常用于笔筒、臂搁、扇骨上。以表现字画的用笔,用墨为其特色。 3、 深刻:刻痕较深,不必借助高光即能看清刻痕的凹刻。宜于刻书法作品和勾勒法之画,有碑刻的韵味,大都用于臂搁、扇骨、笔筒及翻簧制品。为一般竹制工艺品常用之法。 4、 浅刻:刻痕很浅,往往需要在高光下才能看清刀痕的一种刻法,为凹刻之最浅者。大都用于臂搁及扇骨,以表现画的笔墨意趣为主。 5、 皮雕:即在留青竹上作凹刻,此种刻法很少见。以浅刻、深刻法相结合,刻字画均宜,具有很强的书画表现力。 6、 翻簧:又名贴簧,是一种竹制品的名称。可在竹簧上作浮雕、浅刻、深刻。竹簧大多制成器具,往往是一般商品,数量较多,罕有佳构。以深刻为主要刻法,刻痕中常嵌石青、石绿等色。 7、 细刻:又名毛雕,以刻线条为主,大多一笔以一刀刻成,刻痕带有毛刺。

关于“竹刻的历史源流”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eshimuye]投稿,不代表庄赫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eshimuye.cn/zlan/202507-6968.html

(11)
heshimuye的头像heshimuye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heshimuye的头像
    heshimuye 2025年07月22日

    我是庄赫号的签约作者“heshimuye”

  • heshimuye
    heshimuye 2025年07月22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竹刻的历史源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竹刻的历史源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竹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专...

  • heshimuye
    用户072211 2025年07月22日

    文章不错《竹刻的历史源流》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