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应遴言拨乱之策(关于曾应遴言拨乱之策的简介)

网上有关“曾应遴言拨乱之策(关于曾应遴言拨乱之策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曾应遴言拨乱之策(关于曾应遴言拨乱之策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人物生平 家史

侯家先世是“戍籍”。所谓“戍籍”即是有罪充军至某地所记的户籍,被视为贱民之一,至方域的祖父始贵。

侯方域的祖父侯执蒲,两榜出身,官至太常寺正卿。太常寺司职祭典。天启年间,魏忠贤想代明熹宗行南郊祀天大典,侯执蒲事先得知消息,在魏忠贤不曾矫诏宣布此事以前,上了一道奏疏,说天坛常有“宫奴阉竖,连行结队,走马射弹,狂游嬉戏”,以为“刑余不宜近至尊,而况天神飨祀之地?请下所司论治”。这是指着和尚骂秃,魏忠贤大怒。侯执蒲见机,辞官而归。在朝时,陈贞慧的父亲陈于庭,当吏部左侍郎,与东林巨头高攀龙、赵南星,并负天下重望,对侯执蒲颇有照应。所以侯陈两家,算起来是三代四辈的交情。

侯执蒲有子五人,长子即是侯方域的父亲侯恂,以进士为言官。天启四年阉党大攻东林时落职而归。崇祯元年复起,由广西道御史转太仆寺少卿,擢兵部右侍郎,为时不过两年。崇祯三年出驻昌平,称为“督治侍郎”。其时正当前一年冬天,清兵入关,直薄京城,以及袁崇焕被杀,祖大寿兵变之后,各路勤王之师云集近畿达二十余万之多。负守关全责的是明末第一流人物孙承宗,但道路阻隔,指挥不灵。所以侯恂守昌平,碌碌无所表现,真是坐守而已。惟一的一件得意事,便是识拔了左良玉。侯方域《壮悔堂文集·宁南侯传》记左良玉辽东人,投军以战功得为辽东都司。有兵无饷,少不得常干没本钱的买卖。有一次抢了一大票,不想竟是运到锦州的饷银,论法当斩。而同犯丘姓很够义气,一肩担承,左良玉得以不死。当然,官是丢掉了。传云:

“既失官,久之,无聊,乃走昌平军门,求事司徒公。司徒公尝役使之,命以行酒。冬至,宴上陵朝官,良玉夜大醉,失四金卮;旦日,谒司徒公请罪。司徒公曰:‘若七尺躯,岂任典客哉?吾向误若,非若罪也!’”

按:司徒公即谓侯恂。昌平为明十三陵所在地。侯恂的职责之一,即是守护陵寝。是故冬至朝官祭陵,侯恂以“地主”身份,设宴相待。其中最可注意的是“命以行酒”四字,其中大有文章。

明朝中叶以后,龙阳之风甚炽,军中不携妇人,常以面目姣好的兵卒陪酒侍寝。“行酒”二字是含蓄的说法,所以侯方域的同社文友贾开宗,于此四字之旁有夹注:“宁南出身如此。”观下文失金酒卮以后,左良玉请罪,侯恂答复他的话,情景自见。而孔东塘作《桃花扇》派脚色,左良玉以小生应工,可知亦有微意在内。

崇祯四年春天,清太宗制成红衣大炮。秋天举兵侵明,进围大浚河新城。侯恂奉旨赴救,《宁南侯传》记:

“榆林人尤世威者为总兵官,入见司徒公曰:‘大浚河当天下劲兵处,围不易解。世威当行,今既以护陵不可,公且遣将;谁当往者?中军将王国靖,书生也;左右将军更不可任。”司徒公曰:‘然则谁可?’世威曰:‘独左良玉可耳!顾良玉方为走卒,奈何帅诸将?’司徒公曰:‘良玉初任此,吾独不能重良玉乎?’即夜遣世威前论意。漏下四鼓,司徒公竟自诣良玉邸舍,请焉。

“良玉初闻世威往,以为捕之;绕床语曰:‘得非丘磊事露耶?’走匿床下,世威排闱呼曰:‘左将军,富贵至矣!速命酒饮我。’引出而论其故,良玉失色;战栗立,移时乃定,跪世威前,世威且跪且掖起之。

“而司徒公至,乃面与期,诘旦会辕门,大集诸将,以金三千两送良玉行,赐之卮酒三令,箭一,曰:‘三扈酒者,以三军属将军也!令箭,如吾自行。诸将士勉听左将军命,左将军今日已为副将军,位诸将上。吾拜官疏,夜即发矣!’“良玉既出,以首叩辕门墀下曰:‘此行倘不建功,当自刎其头。’已而果连战松山、杏山下;录捷功第一,遂为总兵官。良玉自起谪校至总兵,首尾仅岁余,年三十二。”

这段记述,稍嫌夸张,而大致皆为事实。自此以后,左良玉成为动关安危的大将。而侯恂的仕途亦很得意,崇祯六年五月,调升为户部尚书。侯方域进京侍父,即在此时。其时年十六,已中了秀才,也娶了亲。第二年,代父草拟屯田奏议,计分官屯、军屯、兵屯、民屯、商屯,腹屯、边屯、垦种、考课、信任等十目,洋洋万言,条畅练达,期于可行。但此时大局已成鼎沸鱼烂之势,民间有“田”字诗,所谓“昔为富之基,今成累字头”,有田者宁愿流离道途,乞讨为生,不愿回乡耕种,借以逃避“加派”。在这种情况下谈屯垦,无异纸上谈兵。此奏上否不可知,即上亦不能行,可为断言。但以十七岁的少年,能草成这样的大文字,虽说是在侯恂指导之下所完稿,亦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明末四公子中,侯方域颇留意经济政事,有用世之志。却以生不逢辰,英才无由得展。以小见大,侯方域个人的悲剧,亦正是时代的悲剧。

当侯恂就事一个月之后,首辅周延儒为温体仁所排挤而去官。不过温体仁虽取代为首辅,犹不敢彰明较着与东林、复社为难,所以侯恂亦得安于其位。

到了崇祯九年,东林健者文震孟被排挤罢相以后,温体仁羽毛已丰,职掌度支的侯恂乃为体仁唆使言官奏劾糜饷,被捕下狱,直到崇祯十四年方始出狱。

侯恂明史无传,他的落职获罪,系狱五年之久,始末如何,侯方域诗文中皆未提及。所谓“糜饷”,或非虚诬。

侯方域初到金陵在崇祯十一年。南归的原因是在应乡试。

爱情

第二年方始结识李香君。侯方域《李姬传》:

“李姬者,名香,母曰贞丽。贞丽有侠气,尝一夜博,输千金立尽。所交接皆当世豪杰,尤与阳羡陈贞慧善。姬为其养女,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张学士溥、夏吏部允彝急称之。少,风调皎爽不韦,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

“雪苑侯生,己卯来金陵,与相识。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初,皖人阮大铖者,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屏居金陵,为清议所斥;阳羡陈贞慧,贵池吴应箕,实首其事,持之力。大铖不得已,欲侯生为解之;乃假所善王将军日载酒食,与侯生游。姬曰:‘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侯生三问,将军乃屏人述大铖意。姬私语侯生曰:‘妾少从母识阳羡君,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侯生大呼称善,醉而卧。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不复通。

“未几,侯生下第,姬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中郎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妾亦不复歌矣!’侯生去后,而故开府田仰者,以金三百锾邀姬一见;姬固却之。开府惭且怒,思有以中伤姬。姬叹曰:‘田公宁异于阮公乎?吾向之所赞于侯公子者谓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卒不往。”

李贞丽为陈贞慧所眷,亦见余淡心《板桥杂记》。可以猜想得到,侯方域之结识李香君,是从陈贞慧同游而起。

在此书以前,又有《致田中丞景》可补《李姬传》的不足,中云:

“仆之来金陵也,太仓张西铭偶语仆曰:‘金陵有女伎李姓,能歌《玉茗堂词》,尤落落有风调。’仆因与相识,间作小诗赠之。未几,下第去,不复更与相见。”张西铭即张溥。所谓“间作小诗赠之”当为《四忆堂诗集》卷二,《赠人》及《金陵题画扇》二首,《赠人》是一首七绝,曾为孔东塘记入《桃花扇》中:

“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争御富平车。青溪尽种辛荑树,不及春风桃李花。”

这首诗之为赠李香君,绝无可疑,但含意殊不可晓。青溪九曲,流经秦淮,见《太平寰宇记》;又有“青溪小姑”为蒋侯第三妹,见《异苑》,此为诗中青溪的来历。而“辛荑”不知是何典故?辛荑即辛夷,开花名迎春,是一种高贵的花卉,而又开在春先,故云“不及春风桃李花”。《桃花扇》引此诗,作“不及春风桃李花”,与原句的褒贬之意,完全相反。这不知是孔东塘所改,还是别有所本,尚待考证。

侯方域与阮大铖

至于阮大铖原与侯家有旧,胡介祺撰《侯朝宗公子传》云:

“大铖佥壬凶险,顾少有俊才,其朱党阉时,司徒公绝爱之。后以身陷大逆,见槟君子,犹欲以世讲之谊,与公子通殷勤,且欲藉公子以解于四公子之徒,公子拒之峻。”

侯方域本人有《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作于崇祯十六年左良玉打算由九江移军金陵之前,第一段叙述彼此的渊源:

“执事,仆之父行也。神宗之末,与大人同朝,相得甚欢;其后乃有欲终事执事而不能者,执事当自追忆其故,不必仆言之也。大人削官归,仆时方少,每侍,未尝不念执事之才而嗟惜弥日。”

按:此言侯恂与阮大铖同朝,始而情谊相孚,继而纵迹相违,则因阮大铖投身阉党之故。天启年间,侯恂削职家居,而仍痛惜阮的才具,可知侯阮之间,并无私憾。

“乃仆稍长,知读书,求友金陵,将职途,而大人送之曰:‘金陵有御史成公勇者,虽于我为后进,我常心重之,汝至当以为师。又有老友,方公孔,汝当持刺拜于床下。’语不及执事。及至金陵,则成公已得罪去,仅见方公,而其子以智者!仆之夙交也,以此晨夕过从,执事与方公同为父行,理当谒,然而不敢者,执事当自追忆其故,不必仆言之也。”

按:成勇,天启五年进士。崇祯十年行取为南京吏部主事,后改御史。崇祯十一年九月以劾杨嗣昌“入枢两年,一筹莫展”而革职充军。于此可知,侯方域初到金陵,在此年九月以后。

方以智的父亲方孔,其时新奉复起之命,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此时当因长江上游,韦盗狂起,道路阻隔,尚未赴任。

“晨夕过从”者,是与方以智交游。侯方域获识陈贞慧、吴应箕及冒辟疆当均在此时。侯方域不谒父执阮大铖,则以前一年方有《留都防乱》之揭,阮大铖为清议所弃,侯方域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词气之间,仍然在强调并无私憾。

侯方域受难

崇祯十、十一、十二年亦即戊寅、己卯、庚辰三年,为明朝百毒俱发,势在必亡之时,而南都的繁华,却更胜于昔。“四公子”的名声,即起于此时。十一年南闱乡试,王谢子弟,东林孤儿,连翩入场。陈贞慧、冒辟疆、侯方域皆下第,而不尽关乎文字优劣,如侯方域之被摈,乃第一场策论触犯时忌之故。

《壮悔堂文集》卷八《南省试策一》,有徐邻唐按语:

“是科为己卯,朝宗举第三人。放榜之前一夕,而副考以告正考曰:‘此生如以此策入彀,吾辈且得罪。’本房廖公国遴力争曰:‘果得罪,本房愿独任之。’正考迟回良久曰:‘吾辈得罪,不过降级罚薪而已。姑置此生,正所以保全之也。’朝宗遂落。今读其策,岂让刘蒉,千载一辙,良可叹也。”

正主考的意思是,取中侯方域,则磨勘试卷,侯方域将获重罪,是故斥落正所以保全。这个说法,可以成立。因为侯方域这篇策论中,对崇祯有极深刻的批评,试摘数段如下:

“所贵于甘德者,能临天下之谓也。虞书曰:‘临下以简。’而后世任数之主,乃欲于其察察以穷之。过矣!夫天下之情伪,盖尝不可以胜防;而人主恒任其独智,钩距探索其间,其偶得之也,则必喜于自用;其既失之也,必且展转而疑人。秉自用之术,而积疑人之心,天下岂复有可信者哉?”

这开头的一段,便是指崇祯察察为明之故,而非虚空鉴衡,骤作月旦,是有实例为根据的。

崇祯二年十二月,清太宗兵逼北京,宁远巡抚袁崇焕率师赴援。其先,俘获太监二人,清太宗付与汉军旗人高鸿中、鲍承先监收。高、鲍二人遵密计行事,据《清太宗实录》所载如此:

“坐近二人,故作耳语云:‘今月袁巡抚有密约,此事可立就矣!’时杨太监者,佯卧窃听,悉记其言……纵杨太监归。杨太监将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详奏明帝,遂袁崇焕下狱。”

这完全是《三国演义》中“蒋干盗书”故事的翻版。事实上,清太祖时曾将《三国演义》译为满文,作为兵书。清太宗确为有心用此反间计,而居然奏效。孟心史先生对崇祯“竟堕此等下劣诡道,自坏万里长城”,深致感叹。后入读史,尚有余憾,则在当时的侯方域,自更痛心疾首,所以在策论中痛切陈词如此。倘或中式,闱墨发刻,天下皆知,则谤讪君上,必有巨祸。是故“保全”之说,亦不可全视为遁词。

榜发下第,侯方域回家乡,与贾开宗等组织文社,名为“雪苑社”,社友共六人。《李姬传》所谓“雪苑侯生”之雪苑,出处在此。

侯方域避世

崇祯十四年,侯恂出狱而侯执蒲病故。这年李自成破南阳,围开封,侯方域奉父避难金陵。下一年归德沦陷,开封被围益急。其时在河南的官兵,以左良玉的实力比较雄厚,但跋扈不听节制,特起侯恂以兵部侍郎总管援汴官军,结果很不理想。侯方域《宁南侯传》:

“以司徒公代丁启睿督师,良玉大喜踊跃,遣其将金声桓率兵五千迎司徒公。司徒公既受命,而朝廷中变,乃命拒河援汴,无赴良玉军。良玉欲率其军三十万,觐司徒公于北河;司徒公知粮无所出……卒不得与良玉军会。未几,有媒孽之者,司徒公遂得罪。”

这段文章写得支离不明,所谓“朝廷中变”系指何事?左良玉拥兵三十万,侯恂可曾督促攻贼?皆无交代。此由于侯方域为亲者讳,隐略了一大段事实:其时侯恂尚未受代,开封前线,仍由丁启睿督师。官兵左良玉、虎大威、杨德政、方国安诸军,云屯于开封以南的朱仙镇,与贼垒相望。《明史纪事本末》载:

“启睿督诸军进战。良玉曰:‘贼锋方锐,未可击也。’启睿曰:‘汴围已急,岂能持久?必击之!’诸将咸惧,请诘朝战,良玉以其兵南走襄阳,诸军相次而走,督师营乱。”

明史《左良玉传》所记大致相同,而更为详晰:

“贼营西,官军营北。良玉见贼势盛,一夕拔营遁,众军望见皆溃。自成戒士卒,待良玉兵过,从后击之。官军幸追者缓,疾驰八十里。贼已于其前穿堑,深广各二寻,环绕百里;自成亲率众遮于后,良玉兵大乱,下马渡沟,僵仆溪谷中,趾其颠而过。贼从而蹂之,军大败。”

结果是“弃马骡万匹,器械无算,良玉走襄阳”。其时侯恂在黄河北岸,崇祯命侯恂“拒河图贼”。命左良玉“以兵来会”,即由襄阳北上,仍回开封前线,而左良玉“畏自成迁延不至”。于是九月间,李自成决河灌城,中州佳丽,尽付波臣,大堤弦管,与浊潮相呜咽了!

于此可知,《宁南侯传》所谓“流贼惮之,呼为左爷爷”,有无其事,实成疑问。史实俱在,左良玉不能不负开封失陷的主要责任。而侯恂复起,对左良玉一无作用可言。侯方域所记,实皆粉饰之词。据明史《左良玉传》:“帝怒恂罢其官,不能罪良玉也。”则左良玉所报答于举主者,实所不堪。独怪侯方域犹为之曲曲回护,此中是何道理,很难索解。

左良玉自兵败后,即在长江上游劫盐船为活。崇祯十六年移兵九江,扬言缺粮,要就食金陵。一时人心惶惶,计无所出。南京兵部尚书熊明遇,便托侯方域以他父亲的名义,致函左良玉,劝阻南下。而阮大铖乘机报复,大放空气,说左良玉进兵,有侯方域作内应,打算借刀杀人!幸亏杨文骢报信,方得及时躲避。侯方域《癸未生金陵日与阮光禄书》叙其经过如下:

“昨夜方寝,而杨令君文骢叩门过仆云:‘左将军兵且来,都人汹汹。阮光禄扬言于清议堂,云子与有旧,且应之于内。子盍行乎?’仆乃知执事不独见怒,而且恨之,欲置之族灭而后快也……仆今已遭乱无家,扁舟短棹,措此身甚易。”据年谱记,侯方域“避于宜兴”,是逃在陈贞慧家。甲申之变,复回金陵。这年秋天,陈贞慧被捕,是由侯方域“仓皇出兼金”,托钱禧多方贿托,终以练国事的出大力,陈贞慧得以出狱。此为侯方域在《赠陈郎序》中所自道。

《赠陈郎序》又记:

“乙酉春正月,有王御史者,阮大铖意,上奏责浙直督府捕余。余时居定生舍,既就逮,定生为经纪其家事;濒行,送之舟中而握余手曰:‘子此行如不测,故乡又未定,此垒将安归乎?吾家世与子之祖若父,暨子之身,无不同者,今岂可不同休戚哉?盍以君 *** ,妻我季子!’妻遂与陈夫人置杯酒,定约去。是时余女方三岁,陈郎方二岁尔!”

此为陈、侯于患难中缔姻的经过。其后两不相负,风义可佩。

其宜兴被逮以前,侯方域曾一度避在扬州史可法的大营。事迹可称者,只有替史可法拟复多尔衮书一事。多尔衮《致史可法书》,则出于李雯的手笔——李雯字舒章,青浦人,在明朝是秀才,入清为内阁中书舍人。在当时,此一职位相当于内阁学士,一时诏诰书檄,多出其手。龚芝麓誉之为“国士无满,名满江左”。笔下原自不弱,以故代多尔衮所拟原书,纵不能胜于侯方域代史可法所拟的复书,至少亦是旗鼓相当。

自乙酉五月以后,侯方域奉父家居。其兄方夏于顺治三年成为满清第一科的进士,而侯方域已决心做明朝的遗民,无奈事与愿违。在多尔衮摄政期间, *** 在朝者,已形成南北之争。北则冯铨,南则陈名夏,等于前明阉与东林之争的延续。于是甘心终老于岩壑者亦不得安宁了。最显著的例子,是吴梅村的复出。

吴梅村在当年是江南士林的魁首,无论冯铨要拖人落水,还是陈名夏要引名士以自重,第一个看中的目标,都必然是吴梅村。而吴与另外一陈——犹如复社两张一般——当时朝中南派的首脑为两陈,江苏溧阳的陈名夏以外,浙江海宁的陈之遴是吴梅村的儿女亲家。两陈交荐,吴梅村在公私方面所受的压力甚重,终于不得不在顺治十年秋天,就征进京。“我本淮南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而被迫做了清朝的国子监祭酒。

在吴梅村复出之说甚嚣尘上时,侯方域曾致书规劝,论其“不可出者有三,而当世之不必其出者有二”。吴梅村复书,慷慨自矢,表示“必不负良友”而终于复出。事实上侯方域亦有被迫应试之事,《年谱》载:

“顺治八年辛卯,公三十四岁。当事欲案治公,以及于司徒公者,有司趋应省试。方解。”又贾开宗所撰《本传》:

“方域豪迈多大略,少本有济世志……己卯举南省第三人,以策语触语黜。辛卯举豫省第一人,有忌之者,复斥不录。既不见用,乃放意声伎。”

年谱与本传所记,于侯方域的心迹,大相径庭,一则被迫,一则有用世之志,而以后者为较可信。

贾开宗为侯方域雪苑社友,侯方域称之为“贾三兄”,撰传评文,交非泛泛,必不致厚诬侯方域的出处心迹。但作传记事,求信求雅,与子孙为先人作年谱,理当为亲者讳的情况不同。

乡试

今按:辛卯(顺治八年)侯方域应河南乡试,闱中所作策论五道!具载《壮悔堂文集》第八卷。其时顺治甫行亲政而尚未成年,故试策首以《勤于读书》为谏,计陈三事:《开经筵》、《亲儒臣》、《读汉书(文)》。第二策议礼,以为“人主居五帝三王之位,继五帝三王之道。治五帝三王之民,而欲废五帝三王之礼,是欲强天下以自为便利也,天下岂从之哉?”第三策论治道,应特重州县官;第四策论不可轻议治河;第五策论明赏罚,申明大法小廉之义。这五篇煌煌大文,确实下过功夫,既非一味颂圣,虚与委蛇,更未故违功令,意在被摈。如说并无用世之志,或者对满清仍持反感,实在用不着这样大卖气力。

如上持论,或不免过苛。衡诸侯方域后来的行迹,未始不以此举为悔,下一年治《壮悔堂》,又治《四忆堂》,皆曾作记。《四忆堂记》末段谓:

“或曰:‘然则子既以悔名其集,而以忆名其诗者,何也’?苟忆于昔,不必其悔;苟悔于今,不必其昔之忆。”曰:“诗三百篇,昔人发愤之所作也。余自念才弱,不能愤,聊以忆焉云尔。抑闻之,极则必复。忆之,忆之,所以悔也。”

侯方域的有《壮悔堂文集》,及《四忆堂诗集》,上记表面论时,实则论出处。“或曰”云之,即为质问:你要做清朝的官,就不必再念明朝;既念明朝,就不该“赴试猎官。”而侯方域对此质问,并没有明确的解释,只是自陈悔恨,“忆之、忆之、所以悔也!”说得再明白都没有。最可玩味的是,人间“四忆”是哪四忆?侯方域的答复是自己都弄不清楚。他的说法是,诗歌“情迫气结,纵其所至,不循阡陌,即胸中时一念及,非不历历,及欲举而告之人,固已缠绵沉痛,十且乱其七八矣”!诗以写情,原有陶诗所谓“欲辨已忘言”的一种境界。但侯方域的四忆,胸中历历,只是不愿告人而已。所可断言者,此四忆中,必有陈贞慧与吴次尾的《留都防乱揭》及李香君的《桃花扇》在内。

从侯方域的遗作中去考察,有种种证据显示,辛卯乡试一举,痛悔失足,内心之抑郁自恨,较之吴梅村有过之无不及。而形之于文字吟咏者,则再三自道本心清白,若深恐人不信,致吴梅村书,劝其不可复出,固为变相的表示他决无意于做新贵!而最可玩味者,则为《致方密之书》,此书见《壮悔堂文集》“遗稿”。侯方域于顺治九年治壮悔堂,编定文集。越二年下世,此两年中所作,由其同窗任元祥编为《遗稿》,附文集后,任序明言:“此侯子壮悔堂集成之后所作”,亦即辛卯乡试以后所作。

文学特点

侯方域擅长散文,他提倡学习韩愈、欧阳修,尊唐宋八大家,以写作古文雄视当世。他早期所作华藻过甚、功力犹不深。自谓:"仆少年溺于声伎,未尝刻意读书,以此文章浅薄,不能发明古人之旨。"(《与任王谷论文书》)后来日臻妙境,时人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国初三大家"(宋荦《三家文抄序》)。称其文之佳者:"奋迅驰骤,如雷电雨雹之至,飒然交下,可怖可愕,戛然而止,千里空碧。

侯方域的作品有人物传记,如《李姬传》写品行高洁、侠义美慧的李香君,同时也写反面人物阮大铖,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如《马伶传》写伶人刻苦学艺故事,情节曲折,精神感人:均有唐代传奇笔法,具有短篇小说特点。有论文书信,如《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答田中丞书》、《朋党论》、《王猛论》等,或痛斥权贵,或直抒怀抱,都能显示出他的散文具有流畅恣肆的特色,尤其是《与阮光禄书》,洋洋洒洒,词严气盛,挥斥鞭辟,颇能感人。

侯方域也能诗,如《哀词·少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开府都督淮阳诸军事史公可法》(有序)是一首35韵的五古,歌颂史可法的生平业迹,以为用兵不如诸葛亮,而死节则可拟为文天祥,"称量确当"(徐恭士、宋荦等《四忆堂诗注语》)。

撰有《壮晦堂文集》10卷,《四忆堂诗集》6卷。

崇祯十六年(1643年)镇守武昌的左良玉扬言就食金陵,一时人心惶惶,南京兵部尚书熊明遇以侯恂对左良玉有恩,请侯方域假托父亲的名义致书退之。不料与复社成员有仇的阮大铖趁机诬陷侯方域与左良玉联络,是要做内应。侯方域避祸宜兴,借住在陈贞慧家中,仍在弘光元年(1645年)一月被逮捕而卒获释。遭逮之际,侯以家眷托陈,并为儿女定亲,从此两不相负。不久阮大铖入弘光朝廷为官,继续迫害复社人等,将陈贞慧逮捕入狱,侯方域以数千金游说高官,才使陈贞慧获释。

故居

侯方域故居(又名壮悔堂)坐落在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北门内附近,为明末才子侯方域壮年著书处,是一明三暗五、前出后包、上下两层的硬山式建筑。上下贯通的四排圆柱和八十八根根线构造成一木间架,墙装青砖,顶盖垄瓦。屋脊有青兽压顶。屋内有木屏相隔。门窗镂花剔线,圆柱浮雕龙凤。该建筑通体显现出清代匠人高超的建筑艺术。壮悔堂前20米处有五间过厅,建筑风格与壮悔堂相同。

侯方域故居,为中国古典名剧《桃花扇》主人公、明末四大才子之一侯方域所建。侯方域故居庄重典雅,古色古香。五脊之上形态别致、姿势各异的奇兽独具风采。楼里门窗和格扇的镂花剔线精致。26根圆柱上龙凤浮雕栩栩如生。根根圆柱同62根横梁巧妙扣合的木质结构浑然天成,使楼的内部骨架形成一个完善的整体,即使拆去四壁,楼堂仍安然无恙,建筑技巧令人叫绝。奇妙的设计和精巧的技艺令无数能工巧匠折服。

文风与争议

侯方域的文章风采,著名于时。史可法给多尔衮的回信《复多尔衮书》即为方域起草。他的散文往往能将班、马传记,韩、欧古文和传奇小说手法熔为一炉,形成一种清新奇峭的风格,而尤以传记散文见长。

《李姬传》歌颂了明末秦淮名妓李香君明大义、辨是非,不阿附权贵的高尚品德。写品行高洁、侠义美慧的李香君,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同时也写反面人物阮大铖及其他人,均有声有色,形象生动。文字简练,叙事分明,情节曲折,具有短篇小说的特点。

侯方域受其先辈的教育和影响,参加了进步的爱国团体复社,与侯方域志贤的余党又展开了积极的斗争。秦淮名妓李香君对侯方域倾心相爱,并支持他揭露和抨击阉党。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被清代戏剧家孔尚任编成名剧《桃花扇》该剧除被多种剧种上演外,还搬上了银幕和荧屏,影响颇大,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块丰碑。明朝灭亡后,三十五岁的侯方城回到归德老家。回想起自己遭遇坎坷,事业一无所成,悔很不已,发誓终生不仕。他建造了壮悔堂,致力于研究学问,创作诗文。在这里,完成了他的两部文集。三十七岁时,因悲愤国事和思念香君,不幸染病身亡。2005年7月,商丘市睢阳区 *** 投资制作了三组共12个蜡像,有侯方域和常氏夫人、香君拂琴等,个个真人大小,栩栩如生。还有从民间收藏的近百余件古式家具、陶瓷器具陈列其间,极大地丰富了景点的内涵。睢阳区还投资100余万元,重修了侯方域父亲、明代户部尚书侯恂的故居,又从民间征集了大批珍贵古物充实其间。然其为人颇有伪君子之嫌,将不仕之过推于女子之因,乃大丈夫所为耶?

《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简介

管鲍之交 ( guǎn bào zhī jiāo )

解 释 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出 处 《列子·力命》:“生我者也,知我者鲍叔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西汉·司马迁《史记·管仲传》:“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事例 前与苏子瞻山河订誓,本为~,名位相倾,顿起孙庞之隙。 ★明·陈汝元《金莲记·诗案》

用 法 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近义词 生死之交

反义词 点头之交

典 故

从前,齐国有一对好的朋友,一个叫管仲,另外一个叫鲍叔牙。 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投资的。可是,当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却对仆人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后来,齐国的国王死掉了,公子诸当上了国王,诸每天吃喝玩乐不做事,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发生内乱,就带着公子小白逃到莒国,管仲则带着公子纠逃到鲁国。

不久之后,齐王诸被人杀死,齐国真的发生了内乱,管仲想杀掉小白,让纠能顺利当上国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没死。后来,鲍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纠还早回到齐国,小白就当上了齐国的国王。 小白当上国王以后,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小白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对呀!”小白一听:“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纠才这么做的呀!”小白听了鲍叔牙的话,请管仲回来当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帮小白把齐国治理的非常好呢!

管仲说:"我当初贫穷时,曾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钱财,自己多拿,鲍叔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贫穷啊!我曾经替鲍叔办事,结果使他处境更难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利有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他知道我没有遇到时机。我曾经三次作战,三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怯,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亲。公子纠失败了,召忽为之而死,我却被囚受辱,鲍叔不认为我不懂得羞耻,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而是以功名没有显露于天下为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管仲以后,自己甘愿做他的下属。鲍叔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吃俸禄,得到了封地的有十多代,常常成为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赞美管仲的才干,而赞美鲍叔能了解人。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平生修得随缘性 粗茶淡饭也知足

后来,大家在称赞朋友之间有很好的友谊时,就会说他们是“管鲍之交”。

管仲: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据说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辅佐齐桓公,施行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征”(见先秦租税),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鲍叔牙:又称鲍叔,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少时与管仲友善,曾一起经商。齐襄公乱政,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出奔至莒国,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国。齐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囚管仲,鲍叔牙知道管仲之贤,举荐管仲替代自己的职位,而自己则甘居于管仲之下,齐国因为管仲的治理而日渐强盛。

“管鲍”,是指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俩是好朋友。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鲍叔牙早年合伙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钱,分红的时候却拿很多钱。鲍叔牙毫不计较,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负担大,还问管仲:“这些钱够不够?”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反而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好,你别介意。”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管仲参军作战,临阵却逃跑了,鲍叔牙也没有嘲笑管仲怕死,他知道管仲是因为牵挂家里年老的母亲。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都从政了。当时齐国朝政很乱,王子们为了避祸,纷纷逃到别的国家等待机会。管仲辅佐在鲁国居住的王子纠,而鲍叔牙则在莒国侍奉另一个齐国王子小白。不久,齐国发生暴乱,国王被杀死,国家没有了君主。王子纠和小白听到消息,急忙动身往齐国赶,想抢夺王位。两支队伍正好在路上相遇,管仲为了让纠当上国王,就向小白射了一箭,谁知正好射到小白腰带上的挂钩,没有伤到小白。后来,小白当上了国王,历史上称为“齐桓公”。

齐桓公一当上国王,就让鲁国把王子纠杀死,把管仲囚禁起来。齐桓公想让鲍叔牙当丞相,帮助他治理国家。鲍叔牙却认为自己没有当丞相的能力。他大力举荐被囚禁在鲁国的管仲。鲍叔牙说:“治理国家,我不如管仲。管仲宽厚仁慈,忠实诚信,能制定规范的国家制度,还善于指挥军队。这都是我不具备的,所以陛下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只能请管仲当丞相。”齐桓公不同意,他说:“管仲当初射我一箭,差点把我害死,我不杀他就算好了,怎么还能让他当丞相?”鲍叔牙马上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是不记仇的。更何况当时管仲是为王子纠效命。一个人能忠心为主人办事,也一定能忠心地为君王效力。陛下如果想称霸天下,没有管仲就不能成功。您一定要任用他。”齐桓公终于被鲍叔牙说服了,把管仲接回齐国。

管仲回到齐国,当了丞相,而鲍叔牙却甘心做管仲的助手。在管仲和鲍叔牙的合力治理下,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齐桓公成为诸侯王中的霸主。

鲍叔牙死后,管仲在他的墓前大哭不止,想起鲍叔牙对他的理解和支持,他感叹说:“当初,我辅佐的王子纠失败了,别的大臣都以死誓忠,我却甘愿被囚困,鲍叔牙没有耻笑我没有气节,他知道我是为了图谋大业而不在乎一时之间的名声。生养我的是父母,但是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鲍叔牙:(?-前644)

春秋时齐国政治家,亦称“鲍叔”、“鲍子”。以善于知人著称。相传为夏禹后人,杞国(春秋中期在山东新泰)公子敬叔之子。敬叔仕齐,采邑于鲍(今济南历城鲍同山一带),故为鲍氏。(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

鲍叔牙少年时与管仲友善,相互十分了解。齐襄公时,叔牙辅佐公子小白。后因襄公为政无道,叔牙知齐国将乱,即随公子小白逃奔莒国;管仲则随公子纠逃奔到鲁国。襄公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任命叔牙为相,叔牙辞谢,保举管仲。他说:“您要治理齐国,我与高傒可胜任;若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他劝小白别计一箭之仇,请回管仲,委以重任。齐桓公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齐国经管仲的改革,日渐富强,称霸诸侯。管仲相齐时,叔牙甘居其下,一起治理国政。管仲下世后,鲍叔牙继管仲为相,周年而殁。

管仲曾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牙遂以能知人为世人所称道。故后世言人之相知,誉称“管鲍”。相传鲍叔牙死后葬于今历城鲍山下。

原文: (选自司马迁<史记.管仲列传>

管仲夷吾①者,颍上②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③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④,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⑤,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译文: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7.11—1972.2.15),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扩展资料

《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

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

由于有了这一种思想武装,使得一批青年,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他面对面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等中国***的***和红军将领,结下了或浅或深的交情。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毛泽东。

斯诺准确地把握到毛泽东同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民众的精神纽带。没有人比毛泽东更了解他们,更擅长综合、表达和了解他们的意愿。这将深刻地制约着以后数十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其成功和曲折。

参考资料:

红星照耀中国-百度百科

关于“曾应遴言拨乱之策(关于曾应遴言拨乱之策的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eshimuye]投稿,不代表庄赫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eshimuye.cn/zlan/202507-7976.html

(11)
heshimuye的头像heshimuye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heshimuye的头像
    heshimuye 2025年07月24日

    我是庄赫号的签约作者“heshimuye”

  • heshimuye
    heshimuye 2025年07月24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曾应遴言拨乱之策(关于曾应遴言拨乱之策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曾应遴言拨乱之策(关于曾应遴言拨乱之策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

  • heshimuye
    用户072405 2025年07月24日

    文章不错《曾应遴言拨乱之策(关于曾应遴言拨乱之策的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