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凤的江苏太仓市双凤镇

网上有关“双凤的江苏太仓市双凤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双凤的江苏太仓市双凤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全镇总面积63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5.5万人。2003年在双凤维新村考古发现的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遗址,将太仓的历史向前推进到4500年,双凤被誉为“太仓之根”同时荣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江苏省卫生镇、苏州市知识产权示范镇和苏州市文明镇等荣誉称号。

双凤镇紧紧围绕“二次创业”发展目标,以“提高标杆、提升层次、提速发展”为总体要求,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产业、福地文化产业、水乡生态产业三大特色产业的逐步形成,构筑了双凤的产业优势和品牌特色。

----双凤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以204国道为轴心,富豪工业园、温州工业园、凤中工业园三大园区为主体的工业走廊已形成规模,入驻企业400多家,总投资额近40亿元。根据双凤的发展特点,突出特种胶带、精密机械、汽车配件、生物医药等产业特色,打好温州工业园、五金机电环保专业区、精密机械产业园这几块品牌,双凤先进制造产业得到了加快发展。

----双凤文化底蕴深厚,双凤寺、玉皇阁等三教俱全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全羊宴、燠鸡等美食文化享有美名,龙狮文化独具特色,历史文化博大深远,这四张文化名片,蕴育出别具一格的福地文化特色。为做优福地文化产业,双凤镇以羊肉美食品牌为载体,倾力打造一品羊肉美食街,美食街以明清风格建筑为主体,已汇聚了新、老羊肉馆共15家,总投资4000万元。并连续两年成功举办双凤福地文化羊肉美食节,以节造市,吸引人气,助推了双凤文化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双凤水资源丰富,生态资源保护良好,为水乡生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双凤立足长远做好了5平方公里生态区的战略性规划,勤力万亩特种水产生态养殖基地首期1500亩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实施,其中380亩垂钓区将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生态休闲垂钓中心。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庆丰万亩水稻丰产方中心示范方拓展到5000亩。川荡牌甲鱼、凤湖牌青虾、勤立牌梅山猪等生态农产品品牌不断做大做强。

双凤 因寺而名,因教而兴,距今已有近1700年历史,故有“千年古镇、双凤福地”之美名;

双凤 中国龙狮艺术之乡,有历史遗存良渚文化维新遗址,又有“龙狮之乡、太仓之根”之美誉;

双凤 中国羊肉美食之乡,秉承百年传统,融合现代品味,更独具“江南一绝全羊宴”之美食。 双凤春秋时属吴国。

战国时,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属越国。

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国灭越国,属楚。

公元前222年,秦灭楚,属秦。秦废分封,设郡县,双凤北境属会稽郡吴县,南境属会稽郡娄县(以吴泾、寺泾、沿门泾、司马泾为界)。秦汉间,南境建惠安乡,属娄县。

西汉初为荆国吴县及娄县地。西汉十二年(前195年),改封刘濞为吴王,双凤属吴。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刘濞封地撤,双凤北境属会稽郡吴县,南境属娄县。

东汉永建四年(129年),析会稽郡浙江以西地域另立吴郡,双凤北境属吴郡吴县南沙乡,南境属娄县惠安乡。

三国时,北境属吴国吴郡吴县南沙乡,南境属娄县惠安乡。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国,北境属扬州吴郡吴县南沙乡,南境属娄县惠安乡。

东晋成帝咸和元年(326年)封皇弟司马岳为吴王,改吴郡为吴国。北境属扬州吴国吴县南沙乡,南境属娄县惠安乡。咸康七年(341年)在南沙乡设立南沙县,隶于晋陵郡。

东晋咸康年间(335—342年),北境建双凤乡,属扬州南沙县双凤乡,南境属娄县惠安乡。

南朝刘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改吴国为吴郡。仍属扬州。

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年),分娄县置信义县,属信义郡,南境惠安乡随属信义县。北境双凤乡仍属南沙县。大同二年(536年),分信义县置昆山县,南境属吴郡昆山县,北境属晋陵郡南沙县。大同六年(540年),于南沙之地置常熟县,北境属信义郡常熟县。

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年),分扬州吴郡地置吴州,北境属吴州吴郡常熟县,南境属吴郡昆山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平陈,吴州改苏州,废昆山县,双凤全境属苏州常熟县。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复置昆山县,北境属苏州常熟县,南境属昆山县。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复改苏州为吴州;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吴州为吴郡,北境属吴郡常熟县,南境属昆山县。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吴郡复称苏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苏州又称吴郡;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吴郡又复名苏州,常熟县、昆山县随属。

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封钱缪为吴越王。北境属吴越国苏州常熟县,南境属昆山县。贞明三年(917年),苏州升为中吴府;后唐光二年(924年),又升为中和军,常熟县、昆山县随属,乡隶不变。

北宋开宝八年(975年),改中吴军为平江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平江军复称苏州,北境属苏州常熟县,南境属昆山县;宋政和三年(1113年),苏州升为平江府,北境属平江府常熟县,南境属昆山县。

元至元十二年、南宋德裕元年(1275年),平江府降元,改为平江路,北境属平江路常熟县,南境属平江路昆山县。

元贞元年(1295年),升常熟县、昆山县为中州,北境属常熟州双凤乡,南境属昆山州新安乡、惠安乡。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取平江路,改隆平府,隶属随改。次年,张士诚降元,隆平府复名平江路。

吴元年(1367年),改平江路为苏州府,北境属苏州府常熟州双凤乡,南境属昆山州新安乡,惠安乡。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常熟州为常熟县,降昆山州为昆山县,改昆为昆,南北境随属。

明弘治十年(1497年),划昆山之新安、惠安、湖川三乡;常熟之双凤乡(5个都);嘉定之乐智、循义两乡建立太仓州,隶苏州府。此后的现双凤南北境均属太仓州的西乡,北境为州的十六都,南境为州的十二都、十三都、十四都。

清雍正二年(1724年),太仓升为江苏省直隶州,双凤属直隶州西乡。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太平军攻入境内,隶天朝苏福省太仓州。同治二年(1863年)三月十五日太平军撤走,恢复清制,隶属关系不变。

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1912年)1月,州县合并,称太仓县。双凤随属太仓县。

1949年5月13日太仓解放,建立太仓县人民政府,双凤随属太仓县。1993年1月撤县建市,双凤隶属太仓市。

镇境

双凤镇位于太仓市西部。镇政府驻地离太仓市区10公里。东与城厢镇伟阳村、电站村、万丰村、沙溪镇半泾村相交;南与城厢镇伟阳村、昆山市周市镇腰溇村相接;西与昆山市周市镇的腰溇村、东明村、斜塘村、市北村、西北与常熟市的支塘镇蒋巷村、丰联村相邻;北与沙溪镇的半泾村、泥桥村相连。

双凤镇处常熟、昆山、太仓三市的交界之地。

镇名由来

双凤镇名源于双凤寺,相传晋咸康年间(335—342年),河南高僧支遁来建寺,掘地现一石盒,开盒见一对神龟,旋即化作双凤飞去。寺成以双凤为名,后于晋咸康年间该地的方园百里之乡,皆以双凤冠名。

区划

宋、元北境属常熟县双凤乡,南境属昆山县新安乡、惠安乡。

明、清明弘治十年(1497年)建太仓州。全境为属州之西乡,其中北境为州之十六都,辖四图十二圩,南境为州之十二都、十三都、十四都。

清宣统二年(1910年),奉行城乡自治。州、县划分为1城、24乡,州辖1城、9乡,县辖14乡。双凤属州9乡之一。

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1912年)州、县合并,合称太仓县。行政区划改为1市25乡,双凤为25乡之一。民国18年(1929年)8月,奉行“县组织法”,行政区划改为区、乡镇建制。民国19年(1930年)全县共设9区、358乡、50镇。双凤为第八区。民国23年(1934年)7月,全县改设6个区,双凤为第六区。民国24年(1935年),推行保甲制度,全县行政区划改为6区、93乡镇、694保、7363甲。双凤为六区,辖12个乡镇:双凤镇、直塘镇、戚浦乡、日晖乡、凤尾乡、积善乡、丁江乡、永宁乡、双林乡、阜民乡、项脊乡、织履乡。

民国26年(1937年)11月,日军侵占太仓,次年,恢复6区、93乡、镇建制。民国28年(1939年)8月,改为民国初期的26个乡镇建制。民国29年(1940年)7月,改26个乡镇为区署,复置94个乡镇。民国30年(1941年)1月,又改26区为6区,下辖94乡镇、699保、6883甲。双凤为六区,由原双凤、毛市、直塘3个区署合成,下辖12个乡镇、106保、1038甲。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县政府于民国34年(1945年)9月,恢复抗战前6区、93乡镇的行政区划。次年10月,改为6区、50乡镇、335保、4567甲。双凤区署辖双凤镇(7保、94甲)、直塘镇(5保、82甲)、丰上乡(7保、102甲)、毛东乡(10保、131甲)、毛西乡(8保、109甲)、惠安乡(7保、91甲)。

民国36年(1947年)3月,撤并为3区、25乡镇。双凤镇(16保、208甲)、直塘镇(10保、150甲)、毛市乡(19保、250甲)归属沙溪区。民国37年(1948年)7月以后,又撤销3个区,改为3个区域,直至太仓解放,太仓县人民政府成立。

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5月,成立太仓县人民政府,全县设6区25乡镇,双凤区辖双凤镇、直塘镇、毛市乡。乡镇以下仍利用旧时保甲。1949年11月,全县划分为8个区、109个乡镇、1250个村。双凤区辖16个乡、159个街村。其中:

太平乡辖12村:小字、安南、月台、安西、安中、安东、大江、安北、双林、森林、西林、东林。

金星乡辖12村:广大、荷叶、凤凰、叶南、凌泾、双毛、邢桥、金桥、小陆、长浜、三东、莫干。

翻身乡辖12村:新泾、冯浜、仗东、仗义、仗泾、项脊、凤其、凤锡、孟奣、康义、梅园、中泾。

塘东乡辖14村:总溇、杜漕、马漕、吴泾、三合、寺泾、郭家、双农、东徐、双泾、凤新、凤鸣、和凤、李和。

庆丰乡辖8村:东凤、凤利、缪凤、周凤、凤凰、姚泾、青秧、迎贵。

戚浦乡辖14村:迷西、郁泾、小泾、顾丫、鹿西、张泾、陶泾、邱桥、戴泾、横浜、鹿东、洋漕、迷东、瞿泾。

直塘镇辖6街:安里、湾东、西中、湾西、普济、河南。

凤凰乡辖10村:吴塘、凤尾、凤心、斜泾、凤凰、新民、沼泾、庙泾、凤周、龙凤。

日晖乡辖9村:青凤、张泾、戴泾、中泾、瞿泾、埝头、泥桥、沙渠、养库。

同新乡辖10村:三湾、兴隆、西南、何庄、西林、保国、双泾、蔡九、东泾、潘泾。

双凤镇辖8街:起凤、和平、东新、永平、新民、新政、太平、西新。

新安乡辖11村:凤新、新泾、凤西、斜塘、洗马、近市、寺前、新南、东新、璜泾、建国。

民力乡辖8村:柴场、九里、三官、民泾、王泾、双浜、新新、永乐。

民乐乡辖9村:西徐、严泾、新民、勇员、胡庙、鸡鸣、丁江、大湾、六同。

维新乡辖7村:木泾、东泾、车浜、福利、福新、安全、永安。

新毛乡辖10村:中心、陈泾、新宁、大溇、南园、善泾、巷西、岳河、苏王、架木。

1954年8月,全县改为6区、108乡镇、双凤为6区之一。

1956年3月,撤区并乡。全县为4区、33乡、3个县属镇。双凤区撤销,塘东乡、双凤乡、直塘乡归属沙溪区,金星、新毛乡归属城区。

1957年7月,撤销区制,33乡合并为14乡,县属镇不变。双凤乡属14乡之一。

1958年9月,全县实行公社化,政社合一。双凤公社属14公社之一,辖10个大队。

1960年,将10个大队划为20个大队,至1965年划为24个大队。

1966年,县区域调整,将双凤公社的凤凰、青秧、直塘、泥桥、沙渠、青凤等6个大队划给新建的直塘公社管辖;将新兴、新湖、民乐、民丰等4个大队划给新建的新湖公社管辖。双凤公社辖14个大队。1966年渔业改革时,新建双渔大队,双凤辖15个大队。1968年4月,社镇改为革命委员会。1981年9月,恢复公社管理委员会原称。1983年7月,体制改革,恢复乡镇人民政府,并设经济联合委员会,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和经济合作社,生产队,改称村民小组。行政区划不变。

1993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双凤乡,建双凤镇,辖15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1999年9月,并为11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2000年7月,撤销新湖镇,并入双凤镇。辖23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2004年4月,调整为10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2006年9月调整为9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庆丰、凤中、黄桥、勤力、泥泾、维新、新湖、新卫、新闯村委会,双凤、湖川桥居委会) 。 江苏太仓市双凤镇域总面积为62平方公里,人口3.3万人。辖社区居委会(双凤、湖川桥);村委会(南新、塘东、凤新、庆丰、缪泾、凤东、凤中、新扬、黄桥、同新、勤力、新红、泥泾、湖川、维新、新湖、新乐、新星、新卫、新立、共和、新闯、南圩)。

在太仓市委、市政府“科教兴市、以港强市、国际经济化”三大发展战略的有力推动下,双凤镇以“一年打基础、两年求提高、三年谋跨越”的思路,依托良好的区域位置资源,充分发挥“沿江”、“沿沪”优势,主动接受上海浦东开发区和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的辐射,并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配套服务,倾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平台。通过近两年来的努力,双凤经济社会呈现出跨越发展的新态势。 一文人

⑴据清道光年《双凤里志》载:自明至清道光年,双凤籍进士28名,举人50名,进士名单分列如下:朱昶、陆昶、唐韶、范轮、蔡坤、顾守元、周墨、徐祯卿、朱辰、周坤、周在、唐符、茅贡、朱郏鼎、周土、顾允杨、徐 、张振之、龚起凤、周铎、丁元复、刘玉成、钱九思、钱世锦、唐孙华、陈福、顾 。他们出仕在外,皆有美誉。

⑵吴中四才子之一徐祯卿

据《双凤里志》载:徐祯卿,字昌国,一字昌谷。他的祖上从洛阳迁来双凤,父因补长洲县学生,流寓郡城(苏州),徐祯卿年少时与祝允明、唐寅、文微明号称四才子。以进士授大理寺评事。与大梁李梦阳、信阳何景明友善,肆力为诗歌,其诗熔炼精警,为吴中诗人之冠。

⑶《永乐大典》编纂总裁陈济

陈济,字伯载,陈洽之兄,官至右春坊左赞。明初,陈济是个没有功名(未参加科举考试)的大学问家,他博学强记,时人称他《两脚书橱》。其弟陈洽任大理时,太宗对洽说:“听说你有兄,博学而能写文章,可任修史之职,你可谕联意!”于是陈济召去京师修史。陈济秉性善良而谨慎,皇太子很尊重他。五位皇孙都跟随他学习经学。永乐年间,陈济应诏修《高庙实录》,他与学士解缙等为编纂总裁。永乐中,明成祖朱棣下诏纂修《永乐大典》,总裁官为学士胡广、杨荣、金幼孜。惟陈济以布衣荐入编修馆任总裁,编采中遇不明白之事,都向他请教,故大家称他为陈头巾(头目)。

⑷明末娄东著名文士顾梦麟与顾湄

顾梦麟,字麟士,人称织帘居士,世居双凤,后因避时乱,流寓常熟唐市,与当地名士杨彝相友善,时人并称“杨顾”。两人慨然思振时弊,相与讲说辨难,力明先儒之学,远近称弟子者不下数百人。明天启四年(1624年)顾梦麟与杨彝、张溥、张采等同道相聚常熟唐市,约定创办应社(复社前身)。顾梦麟著《四书说约》20卷、《诗经说约》28卷、《四书十一经通考》20卷、《织帘居诗集》4卷、《中庵琐录》1卷、《韵珠》4卷、《双凤里志》8卷等著作。

顾湄,字伊人,县诸生。为顾梦麟养子。少能诗,承继家学,拜陈瑚(确庵)、吴伟业(梅村)为师。吴伟业曾选《娄东十子诗》、列其名于黄与坚、周 之后,位居第三,著《虎丘山志》、《载庵集》、《水乡集》、《太仓诗选》、《 物诗选》、《载庵琐录》等著作。

⑸康熙年有名进士陆毅和唐孙华

他们同在康熙27年(1688年)戊辰科中式,金榜题名。

陆毅,字干迪,号匪 。平原陆姓,在元代从上海浦东迁到太仓双凤之后,到清朝陆毅一代,已是迁娄第十二世祖。本邑清代道光庚辰科状元陆增祥为十八世祖。陆毅于康熙33年(1694年)到江西新建县任知县,因“为政精勤,修水利,举义学,捕剧盗,察冤狱”擢升户部主事。不久,官至陕西道监察御史,协理山西道事,奉命巡视北京中东两城。陆毅著述甚丰,有《自知录》2卷,《入台偶笔》、《巡城琐记》、《北庐诗钞》2卷等。唐孙华,字实君,别号东江。55岁中进士,曾“选陕西朝邑知县,召试诗赋,迁礼郭主事,调吏部。”康熙35年,充浙江主考官,以失误辞官归里。他幼有神童之目,体貌清癯,博闻强记,言论风采倾一时,尤熟于史事,为诗古文引笔千言,著有《东江诗钞》等。

⑹太仓四先生之一陈瑚

陈瑚,字言夏,号确庵,崇祯举人,明末清初学者,太仓四先生之一。先生精研理学,学说博大精深,以经世自任。世仪《格致篇》首提“敬天”二字,先生潜心研究颇得要领,认为只要加强德学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明之后,隐居双凤蔚村,先生带领乡人筑圩御水,使农田获得丰收;先生倡导孝友、 爱,乡风为之一新。清初诏举隐逸,先生力辞。卒后,门人私谥安道先生,故居立为安道书院。

⑺郏 (北宋水利专家)后裔郏鼎

郏鼎,字荐和,号梅岩,宋司农郏 的后裔。他曾祖名璇,出赘于双凤里刘氏,始为里人。郏鼎聪明俊秀勤力学习,成进士后现政于工部,授官知嘉定州改茶陵,继提拔为工部都水员外转营缮郎中,再升为浙江右参议,未满年,罢官归里,辟樊春圃。

二官吏

⑴兵部尚书陈洽

陈洽字叔远。陈洽于明洪武年间,经地方推举及大吏引荐任兵科给事(军 官),朱元璋很赏识他,赐其一袭金织罗衣。永乐初,安南兵起,朱棣命陈洽赴广西参谋军务,不久,平定安南,继而跟随永乐帝北征九年,参与军机,授兵部尚书。陈洽战死于疆场,朝廷追赠他为《少保》头衔,赐谥号《节悯官》,民间呼其为“节悯公”。明永乐13年,官府在双凤迎仙桥南为陈洽建尚书坊。明宣德四年,在双凤影仙潭为陈洽建宗祠。

⑵湖州府通判周锡

周锡字子纯,号芝山,晚号七冈老人。嘉靖中,因贡生谒选进京,授官湖州府通判。为官清正,文武双全,敢于直言,御史们都敬畏他,著书立说垂三十年。著有“凤林备采”等著作,在“凤林备采”中,周锡为民请命,敢于抨击州大夫,已属难得,并提出“贤能官”,应“为民先事会计”,以勉后事者,实属可贵。

⑶福建参政陆昶

陆昶字孟昭,号微庵,因进士历任刑部郎中官职,判决诉讼,公正明恕。又因为文才好,出任河南、山西参谋众事,又升福建省参政,巡回视察海防。以前该地海盗劫掠杀人,终不得破案,陆昶到任后,马上擒得盗首,正元以法。漳州和泉州两郡城,常受潮水冲蚀,他派人筑堤岸,免除水患,后因被奸人诬告免官回故里。陆昶祖居双凤,年少时迁入州城(太仓),发迹后,州城为其建贤科坊,进士坊,昼锦坊。

⑷浙江按察副使张振之

张振之,字仲起,号 士,官至浙江按察副使。因积劳成疾回家亡故。为政清正廉洁,他为台臣告辞时,仅拿着五金出都门,在吉安罢官时,俸余不满三金,解任兵备时,家人拿公家一只铜盘,出境五里后被振之发觉,即命家人丢在章江中。是时,江南有七样弊政,振之能昌言无忌。亡故后,两卫官军,涕泣要求上官为他立专祠。故在杭州及太仓均有张振之专祠。州城(太仓)文政辅张振之祠堂废后,其玄孙张继芳在其家乡盐铁塘之东蔡泾河北岸又建祠堂,后来演变为张继芳庙。

三佛老

⑴双凤寺创始人支遁

支遁,又名支道林,东晋著名佛教学者,河南开封市南人。二十五岁出家,后至建康(今江苏南京)讲经,与谢安、王羲之等友善,好谈玄理。注《庄子,消遥游》,见解独到。作《即色游玄记》,宣扬“即色本空”思想,为般若学六大家之一。其他著作有《释即色本无义》等。

支初居余航山,后来吴住支硎山。东晋咸和中来南沙(双凤旧属南沙),创立双凤寺。

⑵普福观创始人周静清

周静清,号静境,又号陆孙,世居双凤。年少时喜爱道家之学,也兼通百家之言。后游江西龙虎山,拜演道灵应冲和元静真君为道士。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八月,回双凤创建普福观,制授清宁抱一凝妙法师,为普福观开山始祖主持提点,历加平江路道 提调山西三宫观事,后置提点铜章,为五品道官,终年六十岁。

⑶双凤寺中兴开山祖济普

济普字穆文,一字润堂。灵隐具德和尚法嗣。原名溥德,参学后道行日进,具德命改为济普。其人精神勇迈、才识过人,立志起建废刹,清顺治辛卯(1651年)孑身卓锡于双凤寺,时大殿东地一片丘墟,他拮据兴建,次第落成,为双凤寺中兴开山祖。

稻池之谜

稻池之谜

大巴车在狭窄的乡村公路上来回退让、错车、让路,周身的汗,也在皮肤里钻来钻去,四个多小时的车程,风景却依然在心头的那方,晃晃荡荡。

一路晕晕晃晃,熟悉的路,未变的山包,在心头默了几千个来回,阳光在车窗上反射成点点金光,却又瞬间泯灭,如同人生的起落,有绚烂,也有黯然。兜兜转转千百回之后, 终于在暮色四起,身心疲惫之时,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

首先映入眼际的,是一池碧绿,到了!一声欢呼,掩盖了一路的风尘与疲倦。黄金水库掩在群山之下,清冽,充盈,激荡,深情,一波一波,荡得人心满满。

“稻“指水稻,“池”指鱼池,两者各取一字,即为稻池,誉鱼米之乡之义。”这是《红土乡志》之村名简介里的稻池。

鱼与稻,均离不开水的喂养。有水的地方,就会灵气十足,而黄金水库,就是整个稻池村的灵魂。

黄金水库,不就是黄堰塘么,当年“大跃进”时修的,绿莹莹的一塘水,一到夏天,堰塘里人洗澡、牛困塘,人一半,牛一半。

这是当地人记忆里的黄堰塘,也许脉络太过清晰,他们至今都能讲清它的细枝末叶。荡漾的波纹里,老一辈人会记得当年曾经在这挥洒青春,那些水波里刻着自己年少的青涩模样。

村人都习惯称它为黄堰塘,就像习惯了叫一个人的小名,大名倒是拗口,黄金水库大约没几人知道罢。

黄堰塘的音乐喷泉,正响得唏哩哗啦。池边三三两两的人,或在亭台垂钓,或是拉拉家常。水榭亭台,孩子们在跑来跑去,叩得木板咚咚地响。太阳垂在山垭上,在池边剩下半圈金黄,如同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清爽的风徐徐入怀,心如同放飞的鸽子,翩然成塘中的千万朵浪花。想来,当年的修建者们,只是为了完成某种任务,而今天的黄金水库,却溶入了当地领头人的情怀,也成了现在人们的福祉。

黄堰塘成了稻池的地理坐标,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当地人们的信仰与寄托。村委会就在黄堰塘边,所有的决策与发展,都在黄堰塘波动的浪花里,那些闪闪的鳞光,和着一张朴实黝黑的脸,一次次在镜头前塑封成美伦美奂的风景,向山外传递着村庄崛起的信息。那是一个心有猛虎,却能细嗅蔷薇花开的开拓者。

站在黄堰塘的临水亭台,周边群山倒影映在塘中,凝聚着让人无言的力量,也不禁让人迷惑,这需要怎样一个宏廓的胸襟,才能撑起这一塘跃动的希望?

如果说黄堰塘是稻池的谜面,那么双天坑、响水洞就是谜中之谜。

双天坑一直以来就是我记忆里的谜。双天坑为两个天坑,一大一小,两坑相连。坑边古木森森,终年云遮雾绕。

在外公的故事里,双天坑是一个神秘而凶险的地方。外公讲,有一个猎人带着狗去打猎,路经双天坑,狗不小心弹落一块石头,咣咣地落到小天坑里,霎时,天坑里冒出一团黑雾,铺天盖地向他们扑来,猎人和狗吓得转身就跑,而那黑雾像蛇一样,撵着他们,狗为了保护主人,始终紧跟猎人后面,朝着那团黑烟狂吠,那黑烟跑得飞快,呼地一下就把狗卷进了天坑,只听得狗在黑烟里一路哀嚎,猎人吓得头都不敢回,以后再也不去双天坑了。讲完以后,外公一脸严肃地叮嘱我们:千万莫往天坑里扔石头,从天坑旁边过路,声音也不能太大。

小时去外婆家,双天坑是必经之路。我们屏住呼吸,蹑手蹑脚地从边上走过。待爬到天坑的高坡上,趁母亲不注意,摸一块石头,扔下天坑,然后拔腿就跑,跑出多远了都不敢回头看,也不知石头扔下天坑了没有,也从未看到故事中那团黑雾,而让我感觉惊奇的是,天坑边有一户人家,经常看到他们一家人在天坑边来来回回,猪哼狗叫,却什么事也没有,这个问题也一直是我童年的一个谜。

还有,据当地村民传说,小天坑中有一种不寻常的宝物,由一条千年蟒蛇盘踞把守,方圆百里的奇人异士曾多次前往,但始终未能得手。这种传说绘声绘色,当地人心里,对这里都有了几分虔诚与敬畏。

2014年,法国科考队在红土展开长达半月的科学考察,双天坑那层神秘的面纱,才半遮半掩地被人略知。

我相信,每一个来过双天坑的人,都有着不一样的感受,那一个个阅尽大江大湖的人,在这方小小的坑洞面前,无所适从,都只有喃喃自语了。也许都觉得,自己的前半生,是不是太苍白了,只有在这窄窄的坑洞里,才能让自己内心丰盈。

当年科考队来时,双天坑还没有人迹。洞深几十米,陡峭险峻,徒步不能下去,科考队只能通过绳索,倚着天坑周边的树木慢慢滑落。而现在,已有洞内的之字栈道,一直下到坑底。在洞口几米之外,就能感到阵阵凉意,进入洞口的瞬间,如坠冰窖,周身的鸡皮疙瘩瞬间被激起,让人如浴冰火两重天。在一片轰响的水声里,摸黑走一段路,就到了天坑之眼,从洞内能看到外面的一方天空,阳光在天眼洞内呈薄雾状,如纱如烟,倾泻而下。在天眼下方的方寸之地,青苔碧绿,藤蔓缠绕,天眼之外却再无绿色。一洞两景,即使再高明的画家也难以描摹出如此绝美景致,让人不由得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抬头望去,2014年的阳光,穿透古树魅影,呼啸而来。

这一方洞口,既是天空之眼,亦是地心之眼,这厚重而深沉的大地,时刻睁着一双清冽之眼,抬头观宇宙,俯身察人世,洞若观火,在这忙碌而热闹的凡间,承载着岁月的厚重,历史的尘埃。

洞内景色奇特,即便穷尽一生的词汇,也找不出它带给我的震憾与感动,这些深藏地心的山川河流之泪,以亿万年之痛,叩滴成如今这一片莽苍之景。

里面钟乳石、石笋比比皆是,形态各异。有的钟乳石如万箭齐发,有的千丝万缕;有的石笋如巨柱擎天,有的像观音打座,层层莲花台,原来,只要有佛在心中,佛也可在低处;也有似归隐山林的士大夫,峨冠博带,仙风道骨,敦敦不倦,阅着人间万卷经书。在光线的照耀下,这些景象变幻多端,琳琅满目,整个洞府仿佛是用宝石、珠翠、珊瑚、象牙、绸缎堆积起来的,气势磅礴,富丽堂皇。人在里面行走,恍若到了仙境,以为自己脱离了尘世。我迷离在这坑洞之中,愿用一生的绵绵长情,来告白这短暂的怦然心动。

根据当年科考队的资料,从双天坑一直可以走到清江河边,全长有8公里多,双天坑的出口处便是响水洞,但尚未完全开发的双天坑现在还无法直达响水洞,映入我们眼帘的又是一道深深的洞口,阻止了我们前行的脚步,而我们惊奇的叫嚷声却跟着掉了下去。我想知道这个洞口的深度,它或许深达亿万年,而且还会一直深下去,就像没有底的谜一样。

响水洞在双天坑的下方,因一条瀑布悬于绝壁,终年水花飞溅,水声轰鸣而得名。因施工尚未完成,响水洞和双天坑无法合成一体,二景暂时分道扬镳,也是为在不久的恰当处,更好地相逢。

当年的响水洞,可望而不可近,是谁当年的凭空一斧,劈成了此处的清江截三乡,从此人们只能站在自己的河岸,看着对门,对来对去,看了很多年。联姻成了三乡人踩不断的铁板桥,一代一代,在心上来来去去。

人说,在河对门看响水洞,气吞山河,万里如虎。最好的风景,果然在远处。如今在绝壁上已修好栈道,站在悬崖绝壁上,一腔豪放油然而生,对着对面的山巅吼一声,吞吐出万里云涛,人也就成了山巅。在栈道上转来转去,响水洞依然在前方,难觅踪迹。到响水洞的去路,还没有修通。一大群人在崖上转了半天,又忽忽地转回来,怎样来就怎样回,人生的脚步,一步都不能少。

自然万物,总是有太极生两仪,这里还有一个和响水洞遥相呼应的洞——落水洞,落水洞在红土集镇下方,响水洞的上方约15公里处,属一条暗河。我的记忆里,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多年前,一大户人家的**在落水洞落水,家人沿暗河找寻多天无果,后有人出主意:往落水洞筛谷壳,谷壳往哪流就往哪里找。几天后,谷壳从响水洞流出,后来果真在响水洞找到落水的**。人们也才知道,原来落水洞和响水洞是相连的,后来科考队也映证了这一说法。两洞遥相呼应,几十里的暗河,以一种潜伏的低调,表面波浪不惊,在响水洞口,却选择决然的姿势轰然跌落,哪怕粉身碎骨。两洞一高一低,一落一响,自然有法则定数,却又奥秘无穷。流水随逝,而精魂永存,千万年间,滋润着此地的历史、人文、情怀。

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情怀,稻池的风景,才如此的与众不同,却又让人说不清它具体的哪里好。或许,是脑海的那一片万马奔腾之后的空白,才是对它最好的膜拜?

抬头望去,天空在这里抻成了偌大的一张簸箕,那个张口就唱的汉子,粗犷的歌声在这簸箕下绕来绕去,愈发让人解不开这千回百转的谜。

关于“双凤的江苏太仓市双凤镇”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eshimuye]投稿,不代表庄赫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eshimuye.cn/zlan/202507-9669.html

(6)
heshimuye的头像heshimuye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heshimuye的头像
    heshimuye 2025年07月27日

    我是庄赫号的签约作者“heshimuye”

  • heshimuye
    heshimuye 2025年07月27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双凤的江苏太仓市双凤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双凤的江苏太仓市双凤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全镇...

  • heshimuye
    用户072704 2025年07月27日

    文章不错《双凤的江苏太仓市双凤镇》内容很有帮助